【逃犯条例】浮尸起疑云 学者:每年约900宗自杀 法庭裁死因

撰文: 凌逸德
出版:更新:

近期的反对修订《逃犯条例》引发激烈社会冲突。近月有网民质疑,有死者疑“被自杀”或因反对逃犯条例轻生。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叶兆辉表示,全港每年约900宗自杀案,长者自杀率占整体两成半,而24岁以下人士自杀率占整体8.4%。叶指,所有自杀个案需经过死因庭,由法庭裁决个案是否属于自杀,难以单凭表面证据作判断。早前有人因政见与家人争执,疑钻牛角尖堕楼身亡。叶兆辉坦言与女儿曾因政见争拗,但他选择聆听子女声音,并与她到机场义载。叶指不少家庭处于绷紧状态,建议家长避免吵架,聆听子女声音。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叶兆辉表示,自杀个案需经过死因庭,由法庭裁决个案是否属自杀,难以单凭表面证据作判断。(香港01记者摄)
死因裁判法庭工作流程表。(网上截图)

自杀个案需经死因庭作裁决

近月有不少死亡个案,有网民怀疑事件属“被自杀”或涉受反修例示威活动。叶兆辉指出,本港每个自杀个案需经过死因庭处理,从而透过警方报告,包括医生报告及死者生前等资讯,再由法庭作出裁决,以断定个案是否属于自杀。

“就自杀数字有冇上升,暂时冇一个好结论性的结果。其实准确性、真实性同完整性都系好大问题。”叶兆辉表示,根据香港法例,死因庭需要根据事件,于没有任何疑点下,才可以判断为自杀个案。

年轻人自杀案件 报道比率为约十宗 七宗被报道

根据资料题示,香港每年平均约有900人自杀,去年有822人自杀,自杀率为每10万人有12.2人自杀。去年65岁以上自杀人数为239,占整体约两成半(24.7%),而24岁以下自杀人数为66,占整体约8.4%,即不足一成。

叶兆辉指出,据2019年的研究数字,可见十个自杀个案中,有三宗案件会被报道。“根据我哋过往监察纪录,十个老人家死亡,得一个会被报道。”叶称,如果事件为年轻人自杀,十宗青年自杀个案,大约有六至七宗会被报道。他表示,近月不少个案于法庭未裁决下,个案被市民定义为“自杀”个案,“其实自杀者家属都受伤紧,唔应该消费死者家属,对任何人都冇好处。”

本港法例:在可疑情况下死亡 可以或必须进行研讯

根据本港现场法例,死因裁判官于以下情况下,可以或必须进行研讯。包括任何人突然死亡、因意外或暴力而死亡、在可疑情况下死亡,以及任何人的尸体在香港被发现或被运入香港。以及不论该宗死亡个案,是否须予报告的死亡个案。一旦死因裁判官认为有需要进行研讯,可就该宗死亡个案进行研讯。

死因裁判法庭:有权命令警方调查死亡个案

根据香港现行司法制度,死因裁判法庭负责为若干类死亡个案展开研讯,确定死因及肇事情况。有册子扼要说明死因裁判官在处理有关死亡个案时,所具有的广泛权责。至于死因裁判官为司法人员,有权发出尸体剖验命令、命令警方调查死亡个案、命令进行研讯及签发死亡事实证明书等工作。

上月24日,荃湾海滨一名男子于海面飘浮,消防员证实他已身亡,网民得悉事件起疑,猜测死者“被自杀”,约有20多名街坊到场了解事件。死者家属及后亦到场,着现场人士停止拍摄,尊重死者,指他不是“被自杀”。
6月16日,第四次反《逃犯条例》大游行,参与者逼满金钟、湾仔、铜锣湾等多条主要道路。(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叶兆辉:全香港一年约有900宗自杀案

“全香港一年大约有900宗自杀,一个月大约有70至80宗,即每日约两至三个(自杀个案)。”叶兆辉指出,事主自杀的原因很多及复杂,“可能有感情或学习问题,而社会活动系其中一个有可能原因。”至于自杀者本身存有很多高危因素,包括个人精神欠佳、缺乏社交支援及情绪病等情况,“大家需要关心个人精神健康,不要伤害自己!”

避免歌颂自杀者 忧产生情绪效应

“自杀死者系一个悲剧,系值得伤心,佢哋系需要关顾同治疗,但唔系需要被歌颂!”叶兆辉指出,一旦有人歌颂自杀者,有机会产生情绪效应,“根据世卫(世界卫生组织)嘅国际防止自杀建议,所有自杀死者,唔应该幻想佢英雄化。”叶兆辉解释指,英雄化即是称自杀者为义士,由于当其他人情绪健康不太好时,会衍生模仿效应。

+10

曾与女儿到机场义载

就有家庭因政见问题磨擦,叶指他与女儿曾因论点争执。“你同年轻人对话要表示关心,我发现你先闹人,就唔会有人听你讲嘢!”叶称他与女儿曾因政见争执,有次在女儿请求下,他亦驾车到机场义载,发现当晚有很多父母陪子女到场支援,“原来香港人系咁美丽,未必赞成你咁做,但对年青人需要表示关心!”

早前沙田广源邨一名26岁男子,疑与家人因政见争执,最终选择堕楼身亡。叶兆辉表示,他曾接触一名年轻人因近期运动,经常以泪洗脸、情绪大受打击,“要畀佢觉得返到屋企,就系安全同休息嘅地方。”他指出近期社会运动,令不少家庭关系处于绷紧状态,间接影响市民生活。叶认为,现今社会需要重建信任,以及需要用行动关爱身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