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保树】山竹塌树重生成木碗 木匠:木资源不应放堆填
工作室内木屑飞舞、打磨声音连接不绝,木头在车床转了一圈又一圈,窗外天光渐黯,经过四小时马不停蹄漫长工序,原本遭台风“山竹”蹂躏、被送往堆树区的塌木,经过打磨后终获重生成一个精致的小木碗。草途木研社创办人翁泳恩指,树木可创造不同的可能性,她以木碗呈现塌木经制作后可变漂亮,指树木并非垃圾,“佢(政府)唔喺摆入启德,喺直接放入堆填区”。
塌木非垃圾 重生成木碗
政府9月于启德设两公顷的“临时木料废物收集处”,收集“山竹”后的塌树废木,及后增设“取木区”,开放予公众登记取用塌木。记者带同上月(10月15日)取木区所取的木块,交给草途木研社创办人、木匠翁泳恩制作木工艺,她与友人先将木头“开板”,查看木质情况,包括其纹理及裂痕,判断可否利用。其后将木块锯成合适尺寸,然而她表示风干需要半年时间,木块现时尚未干透。将树木锯成木块后,再于车床用约三小时磨木,将其磨成碗状,最后用磨砂纸打滑,木块经历四小时漫长工序后,终成木碗。
翁泳恩指,香港的木资源、甚至山竹塌木均有其价值,树木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可以做櫈面、台面等等,并无局限作单一木工艺,“唔喺一就等于一,佢(树木)有好多唔同嘅可能。”她选择制成器皿记录香港树的树纹,同时借此呈现塌木经打磨后可以变漂亮、仍有使用空间,“唔喺一件垃圾”,鼓励大众学习认识树木,从而了解木材可制成的工艺品。
“除左装嘢,仲可以装住香港树嘅一啲故事。”
木材需保养 不鼓励随意取木
木工艺品看似容易,然而选木、查看木质、造木均是一门学问。翁泳恩指,制作木工艺需要经验,才可判断木材成品,即便自己经常接触树木,亦未能百份之一百肯定木头所属树种。她鼓励大众认识木材,但不鼓励在不了解树木的情况下随意取木,因树木需要保养,“拎返去你对佢喺有一个责任”,不能觉得不适合便扔掉。
香港常见树种约有50种,然而翁认为大众对于香港树种欠乏认识,“山竹”塌木处处,反成机会让市民关注。“我哋好少留意屋企所有嘢,有冇留意自己张床喺咩木?”若想制作木工艺,她认为需先学习保养木材,留意其状态,再思考自己的双手能将其制成何物。同时,若市民愿意关注塌树事件已成帮助,让政府在舆论压力下,考量更好的方法处理木资源,“唔喺搬旧木返去就系支持”。
“保养喺对一个物料嘅尊重。”
制碗过程遂个睇
“点解木喺垃圾呢?呢个喺谂极都谂唔明。”
木资源不应放堆填 塌树需分类记录
启德堆树区于本月(10日)关闭,大量塌木被运至新界堆填区。翁泳恩直言,“佢唔喺摆入启德,喺直接放入堆填区”,两者并无差异,因最终堆树区内的木材会经水路运到堆田区。她认为将木资源放进堆填区本来已是错误,指当初树木倒塌遍地时,政府应即时将塌树资料记录以便分类,因每种树的用途不一,即便日后全碎作肥料,亦不是所有树木都适合。翁表示,政府应该进行研究,制定更好的政策处理塌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