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5宗夺命山难 “红衣飞虎”吁山客量力而为

撰文: 彭恺欣 黄景洪
出版:更新:

民安队是由3000多名香港市民组成的一支义务辅助应急队伍,其中,有“红衣飞虎”之称的山岭搜救中队更是队中皇牌,全员164人,职责是提供专业的山岭搜救技术,以支援相关部门的行动。2017年度的山岭意外死亡人数达15人,创三年新高。山岭搜救中队分队指挥官潘颂华呼吁市民量力而为,避免独自上山,更重要的是将远足行程预早通知亲友,以防万一。

近年,港人对远足活动的热诚有增无减,但山野安全的知识,似乎仍未足够。据消防处纪录,2017年魂断山岭的死亡人数共有15人,远超2016年的7人和2015年的10人;与此同时,2015年至2017的山岭受伤人数,分别为213人、269人及175人;而山岭搜救的召唤宗数则维持于1300至1400宗不等。参考2017年数字,民安队山岭搜救中队的服务时数在过去10年,已由206小时增至699小时,增幅达3倍有多。

综观多个远足地点,乌蛟腾在2017年“杀人”最多,共有3名山客于该处遇险身亡。而除了一些传统高难度路线,如凤壁石涧、吊手岩、狗牙岭外;一些看似简单而安全的山径,例如龙虾湾、大棠、狗岭涌等,亦曾发生过致命事故。

图中标示出2017年,曾发生致命远足事故的地点。其中,以乌蛟腾“杀人”最多,共有3名山客于该处遇险身亡。

义务搜救 有求必应

民安队山岭搜救中队分队指挥官潘颂华(Walter)指出,一般的山岭搜救行动均由消防处主导,而当处方需要更多人手进行大型、长时间的搜救行动,就会要求民安队协助,动员山岭搜救中队出动。而每逢公众假期,中队都会在民安队总部以及飞行服务队基地候命,以备随时出动协助遇险的远足人士。但假如出动时间在半夜或非当值时段,民安队就会召集轮值队伍,各队员需于45分钟内到民安队总部报到,以便收拾器材及拟定搜救计划,赶赴事发现场。

民安队山岭搜救中队分队指挥官潘颂华(Walter),向记者展示山岭搜救装备。(黄景洪摄)

民安队在山岭搜救上扮演重要角色,惟各队员均有正职,只好腾空工余时间,义务守护港人安危。潘颂华正职是义肢矫形师,他坦言,大家都需在接到召唤后立刻放下工作,甚至牺牲睡眠时间出动,故难以要求他们像正规部队一样,在收到应召后立刻赶赴现场。他提到,在正常的编制,一般由1名长官带领9名队员出车,但有时情况危急,只有4至5名队员也得先出动。

民安队行动及训练主任李明章补充,警方的失踪人口调查组亦会请求山岭搜救中队出动,协助搜索怀疑走到野外的失踪人士,“某啲斜坡、丛林认为有可能,而佢哋嘅装备未必太适合,都会揾我哋出动。”“有咁嘅要求,我哋就会咁做,我哋唔会Say No嘅,因为我哋嘅职责系辅助正规部队。”

潘颂华(中)正职是义肢矫形师,他坦言,大家都需在接到召唤后立刻放下工作,甚至牺牲睡眠时间出动。(黄景洪摄)

遴选要求高 随传随到最重要

要从3000多名民安队员中突围而出,加入有“红衣飞虎”之称的民安队山岭搜救中队,过程绝不简单。队员必须在民安队服务满3年,并通过严格挑选,包括高空及负重测试,确保队员有足够的体能和胆识执行任务。假如面试者符合要求,就能进入下一阶段,参与为期6天的山岭搜救课程。但学员们尚不能松懈,只因这仍是考核的一部分;教官会于过程中,观测学员的体能、领导能力、团队精神等特质,假如学员符合要求,就能进入长达8个月的“新人班”,正式成为“红衣飞虎”一员。

记者尝试用单手抽起队员的背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提起数厘米,可见装备也有相当重量。(黄景洪摄)

正所谓“新嚟新猪肉”,新人受训期间,只要接到紧急召唤,中队大多都会叫他们随队出勤;但这并非资深队员欺负新人的手段,目的在于测试他们能否放下手头上的工作,赶在限时内到总部报到。此外,山岭搜救中队要求队员每年接受270小时的持续训练,内容包括导航技巧、直升机吊运、急救等。队员亦需接受英国皇家空军每两年一度的技术标准检测,以确保中队达到国际水平。

除山岭搜救中队外,民安队亦会在周日及假期,派员巡逻热门的远足径,例如龙脊、赤径、港岛径之类,为有需要的远足人士提供协助及指引。

加入民安队22载 难忘搜救自闭小孩

潘颂华加入民安队22年,出动次数多不胜数,他忆述一次行动,搜救对象是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小朋友。事缘小朋友与同行人士远足时,突然挣脱走失。山岭搜救中队接到召唤,便出动搜救该名小孩。“我哋都有收到讯息,话佢可能好惊人嘅,大声叫嘅话,就算佢系侧边都唔会理你。”

在阔辽山头搜索失踪者,难度已十分之大,更弊的是求助者不会呼救,情况犹如在玩捉迷藏。“我都会提醒队友,系搜索期间唔可以单靠聆听呼救声,可能真系要亲身走入去,睇清楚各个有可能嘅窿窿罅罅,睇清楚会唔会匿埋系度;另外,系遇到佢嘅时候,语气同埋态度需唔需要温柔少少,氹吓佢;或者唔直接埋去住,我地知道佢系度,就叫佢屋企人过来,等佢情绪可以稳定啲。”

潘颂华又提到,自己曾处理过不少独行远足者的事故,有些更是老人家。(黄景洪摄)

潘颂华又提到,自己曾处理过不少独行远足者的事故,有些更是老人家,“佢可能只系行去草边去个厕所,但系踎低起身见头晕,果一下就晕咗,咁就无人帮到佢,无人知道佢出咗事,其实我哋都遇过好多依啲情况。”他呼吁远足人士切忌单独行山,最理想的是组成4人或以上小队同行,以备出事时,两名同行者可离开求救,其中一位则留在原地照顾伤者;远足人士亦应先拟定行程表,将预计上落山时间以及路线通知家人,假如不幸遇险,也能缩小搜救范围,尽快救出当事人。

+3

死者已矣 潘颂华:带佢返屋企,唔好留系个山度

“我哋都做过一啲好长时间嘅行动,最后都无结果。”潘颂华以去年8月,统计主任陈永华于乌蛟腾远足时失踪为例,消防及民安队搜救多日仍未能找回事主,至6日后才有行山人士报案,指下苗田附近传出恶臭,救援人员才于山径下30呎的溪涧,发现事主的尸体。

“其实坦白讲,每一单我哋同事都会用心做,当然揾到佢我哋会好开心,但其实有时揾唔到,我哋同事都会觉得尽咗一分力,点解咁讲呢?有时我哋进行一个好长时间嘅搜索,都仲未揾到佢,但系我哋用心搜索过嘅地方,我哋都几有信心佢唔系果个位置,其实对成件事已经帮到啦,咁我哋就可以放资源去第二度进行搜索。”“有时好唔好彩,该名人士已经离世,但我哋嘅心态系希望带佢返屋企,唔好留佢系个山度,其实我哋心态都好正面嘅。”每次出动,关乎的是一条人命,而世间上相信也没有什么比性命安危更为重要;天意弄人,就算他们再努力,总不能次次斗赢死神,从鬼门关将人救回来,队员们都知道,尽力就好。

记录位置防不测

保安局应用程式“保安一站通”于今年3月推出“远足留踪服务”,用户只要启动服务并登记流动电话号码,程式就会在随后的24小时内,每隔5分钟把用家的位置传送到伺服器;假如手机未能接收信号,则会将GPS定位纪录储存于手机,当进入信号覆盖区,程式就会立刻上载自身位置到伺服器。一旦市民迷途或遇险,资料将有助救援队伍加快救援工作。若无搜索要求,记录将于7天后自动删除。

潘颂华表示,在搜救清醒的遇险人士时,他们会指导待救者利用Whatsapp的“位置传送”功能,以确定其位置。而至于昏迷的伤者,例如早前在大屿山玩滑翔伞,遭怪风吹至失踪的钟旭华,消防处或警务处就会请求电讯供应商协助,透过发射站侦查遇险人生的手机信号。但即使能得到相关资讯,范围也十分之大,最准确的范围也大至1公里乘1公里。故此,他呼吁远足人士于出发前做好准备,自行评估风险。

民安队山岭搜救中队副小队长吴凯倩,分享远足必备的用品,分别有衣、食、行、急四个范畴。(黄景洪摄)

民安处将连同消防处、中国香港攀总等机构,于10月14日假屯门文娱广场举办《山岭活动安全推广日》,透过讲座、拯救技术示范、摊位游戏等节目,向普罗大众宣扬山野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