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一个月后】守护大澳的男人 笑谈最强风一刻 劝退死守老伯
一个月前,超强台风山竹袭港,暴风怒卷全城,处处树塌水浸。低洼地区大澳居民如临大敌,一群“守护大澳的男人”,心知天灾无法避免,甘愿离开市区的安乐窝,回到大澳的老家,协助老人擡起家具,使居民家园免受水浸之害;又发挥自己“地头蛇”的优势,将警方与民安队带到需要帮助的地方。水浸得最厉害一刻,他们刚救了村民,回到水浸过大腿的屋内,浸著脚吃鱼粥、食蟹笑抗暴风。他们说,自己只是一群爱划龙舟的“乌合之众”,25年前成立骏义龙体育会,因此成为好友。但每次台风吹袭,他们总有默契,即使天各一方,都会回到大澳的老家留守,保护居民。
山竹袭港当日,风暴吹得最强烈一刻,记者正在大澳采访,当时,记者放在防水袋的相机亦吿失守,焦急徬徨之际,记者遇到一名踢拖街坊路过,向他求救,想入他的棚屋暂避。踢拖男叫阿平,他二话不说,招呼记者入屋避灾,原来,阿平早已搬离大澳,但为了在风雨中照顾受困的长者,他跟一群龙舟队旧战友,回到老家,救人救灾。
因龙舟相聚 土生土长大澳人誓护家园
阿平是“守护大澳的男人”其中一员,他们有个共通点,都是龙舟队骏义龙体育会的成员。其实,这水乡不少老居民都是龙舟好手,大澳的龙舟队亦曾参与国际赛事。而遐迩闻名的“大澳桨”,更是世代相传。“大澳桨”即指,船员会在龙舟赛事的尾段以半跪式挥桨作冲刺。骏义龙体育会创办人兼教练黄剑声指,成立体育会时,他们只是一群爱龙舟的黄毛小子,为了拥有自己的龙舟船便聚在一起。
“爱同责任都有” 水深及腰四出助人
时至今日,体育会的成员各有家室,不少人更已经搬出了市区,但每逢过节或是有台风吹袭,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回到大澳,这次对抗山竹,亦不例外。“爱同责任都有。好多老人家留喺度,我哋啲后生只系略尽绵力啫。”说是“后生”,其实黄伟业(阿业)今年已45岁,他在大澳土生土长,搬到市区居住已30年。他和另一位同是45岁的成员张志平(阿平),在山竹吹袭前一天回到大澳,帮助老人将家具垫高防灾。今次山竹吹袭,阿平指幸天文台预警准确,一星期前已通知大澳居民,所以比台风黑格比吹袭时的准备更充足。
山竹吹袭当日,阿平的母亲到庇护所居住了两晚。而他、阿业和体育会的一众兄弟,则在大澳水深及腰的街巷间穿梭,四出寻找需要帮助的对象。
多次劝喻死守家园老伯 “擡都要擡佢走”
阿平和阿业犹记得,山竹当日,他们协力劝退了一位坚持留守家园的老伯。当时,在新基桥附近居住的伯伯指自己会死守家园,又扬言:“上次天鸽都系咁啦!”,上午两人多次劝喻他离开不果。伯伯的邻居担忧不已,不断致电老伯,劝他离开,屋内屋外气氛都非常紧张。至下午风势最为强劲的时候,新基桥地区的水已浸至膝盖位置。阿平和阿业达成共识,指若伯伯拒绝离开,“擡都要擡佢走。”几位成员再三拜访,而老伯眼见雨势加剧,水位渐高,终同意离开,在几人的护送下,到达安全地方。
被问及当时有否担心自己有危险,阿平和阿业不约而同地说:“怕,当然怕”。“但见到佢哋(居民)咁坚持要留守自己间棚屋,我哋能够做嘅就系尽量劝佢哋行去一个安全啲嘅地方咁解。”阿平亦言,自己无法控制天灾,唯有略尽绵力。“尽量帮以前为咗大澳(努力)嘅前辈,冇前辈,又点会有棚屋?责任大家都有,尽力做。”
“我哋系为大澳而战!”
时光荏苒,当年的黄毛小子今日已届不惑之年,不少留守的居民亦已年老,大澳的人情味是否已无人可续?阿业常对儿女说,父亲的根在这里,若能多回来便多回来。即使他们对大澳的感情慢慢变得淡薄,亦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体育会黄教练则言,自己在大澳的根源远流长,儿子的应是一样。三人道来,大澳的情,在于彼此的信任,令他们可以从不闭家门;也在于从不拒人门外,令他们可以和刚认识的陌生人对酒当歌。城市人的利益计较,在大澳似乎都不再重要。“大澳系一个国家,香港系另一个地方。我哋系为大澳而战,唔系为香港而战。”大澳于他,比香港更为亲切。
回顾9月16日“山竹”袭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