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Bones】填好廿张身体纪录表 尸骨发言人:人死后仍有价值

撰文: 吕凝敏
出版:更新:

“骨头,是肉身唯一可以留下的东西。它不会说谎,犹如一个穿越时空的时间囊,记载著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印在《尸骨的余音》封底的一段文字,李衍蒨为本港撰写了首部有关法医人类学的著作,除了讲述腐尸起骨、在世界各地掘坟等奇遇外,亦希望透过书本,带出法医人类学家对生死的看法,“人死后仍有价值,透过研究,会发现极重要的医学资讯”。她亦早填好20份表格,详细记录自己的身体细节,笑言一旦失踪,家人可凭此加快寻人过程。

李衍蒨周六(18日)出席香港生死学协会与拉法医治中心合办的“生死书房”活动,介绍新书《尸骨的余音2》。 (余睿菁摄)

法医人类学家有著与亡灵“沟通”的本领,尤其在发生过战乱的地方,每副骸骨均是历史的见证者。李衍蒨数年来处理过数百副尸骸,收集战犯罪证,为被欺压的一群讨回公道,亦为他们寻回身份,是充满人道色彩的工作。

男观众坦言未能接受液体化火葬

李衍蒨本月中(18日)出席香港生死学协会与拉法医治中心合办的“生死书房”活动,介绍新书《尸骨的余音2》,亦向观众讲解法医的基本工作,以及在各地工作的奇遇。年约60的卢先生对席间提到的液体化火葬感到新鲜,惟他坦言难以接受,“明白这是新兴的绿色殡葬,但最后死者会化成一滩啡色液体,送到污水渠,感觉像医疗废物一样”。另一名观众卢小姐则表示,骨头能道出死者在生时的故事,故十分尊敬法医人类学家的工作。

卢先生坦言未能接受新兴的液体化火葬。 (余睿菁摄)

遗体具医学研究价值

很多人认为,死亡是一切的结束,剩下的躯体也无作用,在法医人类学家眼中却并非如此,“人死后也有价值,除了收集罪证,让真相曝光外,透过研究,也会发现极重要的医学资讯”。李衍蒨曾处理过不少来自十八或十九世纪的骸骨,从骨头发现极珍贵的医学资讯,“看到一些多年前可致命的疾病痕迹,用于医学研究上,可防止人类下一代再死于该病”。在外国,即使是一些无人认领的骸骨,如用作医学研究用途,仍为人类带来极大贡献,她视之为回馈自然的一种方式。

骨头,是肉身唯一可以留下的东西。 (受访者提供图片)
“骨头,是肉身唯一可以留下的东西。它不会说谎,犹如一个穿越时空的时间囊,记载著一个人一生的故事。”
《尸骨的余音》
李衍蒨(右)踏遍地球战乱角落,仔细检验每副骸骨,盼为遗体鉴定出身分。 (受访者提供图片)
卢小姐表示,骨头能道出死者在生时的故事,故十分尊敬法医人类学家的工作。(余睿菁摄)

填好20张表格 列明身体资料

踏遍地球战乱角落,可有想过自己安危?李衍蒨坦言亦有担心,“经常处理无人认领的尸骨,有想过如果自己失踪怎么办”。法医人类学家工作时需仔细记录每副骸骨的资料,她也一早填好20多张表格,“牙科资料、X光片、哪种曾经骨折、哪里做过手术等,全部记录在案”,她把这些“人生经历”整理后,将收藏位置告诉家人,笑言万一自己失踪,家人可立即将资料派上用场,加快寻人过程,也省却他们在徬徨时的费神工夫。她强调交代身后事毋须拘泥于形式,更举例指外国一些殡仪师,生前撰好一封电邮给亲友,交代个人资料及物品的存放处,“是一封希望永远用不著的电邮,但绝对有撰写的需要”。

塞浦路斯为无主遗体提供棺木及墓地

早前有流产父母不满本港医疗体系将腹中生命当作医疗废物处置,人道主义者李衍蒨亦有同感。在塞浦路斯,因宗教关系只能土葬,即使遗体无人认领,教会或政府会有补贴,为死者提供简单棺木及下葬的墓地,起骨后也会放置在存骨房内,“其实一副人骨,只占两个鞋盒的空间”,本港对无主遗体的处理则相对官僚,“在公墓将遗体起骨,烧成骨灰后,把同一年逝世的人混葬,不太人性化”。

本港将无人认领的遗体安放在公墓,墓前只有一个号码。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