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陷阱】网上骗案急增 首季78人被骗近800万 警吁四招提防

撰文: 鲁嘉裕 赖俊杰
出版:更新:

踏入暑假不少学生及毕业生均会心急揾工,然而近期网上求职骗案激增,骗徒尤以要求受害人借贷及提交保证金、行政费等行骗手法为主,今年首4个月已有78名市民受骗,损失金额达782万。警方呼吁切勿轻易相信社交媒体上见到的招聘广告及留言,另外如工作需要不合理贷款、或需提交身份证、信用卡等资料谨记要拒绝。

商业罪案调查科署理警司潘云展。(赖俊杰摄)

商业罪案调查科署理警司潘云展称,鉴于将踏入暑假求职旺季,警方发现近期求职骗案有上升趋势,去年警方接获共33宗求职骗案,43名受害人共损失约113万。至今年首4个月,警方共接获48宗求职骗案,78名受害人损失金额达782万,数字明显上升。潘云展指近期最常用行骗手法主要分成两类,包括要求受害人借贷,借口骗款及讹骗受害人提交保证金、行政费等。商业罪案调查科总督察谭咏诗指,最大金额一宗案件为今年一宗借贷骗案,10名受害人损失超过300万。另外亦有骗徒以层压式传销手法行骗,于网上假称招聘推销员,但先要求受害人交出昂贵费用入会,再以“拉人头”手法介绍亲友入会,从中赚取佣金。

26岁女被骗80万

本年3月一名26岁女事主,于社交媒体见到有招聘广告指招聘汇款从业员,事主提供身份证副本、银行卡及住址等资料后,骗徒通知她有79万公司汇款已存入其户口,要求她提款交回公司,可得到1万多元作报酬,惟其后女事主发现其个人资料被用作申请近80万个人贷款,于是报警。另外于本年1月,一名25岁女子于社交媒体见到声称可揾快钱的招聘广告,骗徒要求事主以个人名义为公司借贷,其后可隔月收到7万多元作佣金。事主于是向多间财务公司借贷,及以信用卡买价值十多万黄金,事主将约64万财物交给骗徒后,发现骗徒逃去无踪。

招“网络打手”写好评 先交入会费

另外于去年曾出现一个较新的求职骗案工种,骗徒于网上声称招聘“网络打手”,负责于网上写好评及回帖的工作,但骗徒要求求职者先交入会费,然后同样失去踪影。去年11月一名24岁女子,于社交媒体看见招聘空姐的广告,联络后对方要求事主提供个人资料,其后以各种理由向事主多次收取共17万的费用,事主最后联络航空公司方知被骗。谭咏诗呼吁市民,切勿轻易相信社交媒体上见到的招聘广告及留言,对声称揾快钱、毋需学历技能而有丰厚收入,或需提交保证金的招聘要特别小心。另外如工作需要不合理贷款、购买昂贵物品,或要提交身份证、信用卡等,谨记要拒绝。市民如怀疑遇到骗案,可致电警方24小时“防骗易”热线18222查询。

四招提防网上求职骗案

切勿轻易相信社交媒体上见到的招聘广告及留言
对声称揾快钱、无需学历技能而有丰厚收入的招聘要特别小心
提防需要提交保证金、行政费等的工作
如工作需要不合理贷款、购买昂贵物品,或要提交身份证、信用卡等,谨记要拒绝

劳工处杨子杰:正常公司极少于网上兜揽

劳工处高级劳工事务主任杨子杰表示,中学生或刚毕业的年轻人或会因入世未深、欠缺社会经验而容易成为骗徒目标,呼吁年轻人士求职时要小心谨慎、持务实态度。杨子杰又指求职陷阱的特点,大多毋需学历经验,以吸引求职人士注意,而亦会出现雇主身份不清晰、工作性质有可疑的情况,或会游说求职者参与投资等。杨子杰指,正常的公司招聘方法会用经如劳工处、报纸、招聘刊物或网站,或公司的官方网站发招聘广告,极少于网上平台兜揽求职者,另外公司会提到其公司名称、业务性质、地址,求职前宜先了解公司背景,如有疑问应咨询家长、老师、劳工处或警方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