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留孖B】爸爸沉迷“食鸡”忽略家庭 专家指报警治标不治本

撰文: 蔡正邦 吕凝敏 邓栢良 邵沛琳
出版:更新:

21岁爸爸沉迷“食鸡”,经常北上打机,甚至数天不回家,弃年轻妻子及半岁孖仔不顾,照顾家庭的重担落在嫲嫲身上,令她疲惫不堪,一怒之下报警,希望儿子能好好工作,照顾家庭。“食鸡”游戏近年袭港,可以手机与其他用户连线参与,极受青年人欢迎。有专家表示,沉迷网络的年轻人或因透过打机获得喜悦,以及用来逃避现实,需对症下药,先改善与家人的关系,才可向相关机构求助,戒除机瘾。

刘同学表示,已玩“食鸡”游戏两年,“朋友开始玩,我又玩埋一份,都几好玩”。(蔡正邦摄)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中心主任邓震宇负责网络沉溺辅导范畴,他表示,社会大众一般认为沉迷打机是上瘾或是一种病,“其实佢哋唔系控制唔到,只系佢哋唔选择其他嘢,选择咗打机”。邓震宇指,估计事主平日生活或未能获取意义“可能份工对佢嚟讲冇乜意思,只系为咗出粮”,透过依赖打机则可得到快感,“赢到铺机,觉得有啲嘢掌握到”。

此外,若事主同时是一名年轻父亲,如在处理家事或小朋友时“搞唔掂”,或会被家人批评,导致关系转差,“觉得同朋友打机enjoy过同屋企人相处”,故以打机逃避,将照顾家庭的责任转嫁其他家人。邓震宇补充,沉迷打机的年轻人,可能本身没有发展兴趣,“结果寻开心嘅嘢只有一样,就系打机”,就该宗个案,他估计照顾小朋友对事主来说更是一项挑战,是否能从照顾小孩中获得快乐,亦是他会否以打机来逃避照顾家庭的重要因素。

林小姐直斥事主为打机忽略妻儿“好荒谬”。 (蔡正邦摄)

邓震宇认为,事主的妈妈以报警来惩戒儿子,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个仔可能会紧张一阵,返嚟照顾小朋友,但维持唔到几耐”,故必须对症下药,解决核心问题。他建议事主母亲先处理与儿子的关系,“畀多啲鼓励佢,令佢对自己有多啲认同,觉得照顾家庭系件有意义嘅事,佢先会喺打机同家庭中拣家庭”,然后才讨论事主的人生安排。他又指,一般沉迷网络的人不会主动向有关机构求助,故提议事主母亲先与相关机构联络,协助自己改善与儿子的关系,“两个坐低倾到偈,先有机会介绍到相关嘅服务,廿几岁人,又做咗爸爸,佢都有尊严”。

陈先生表示,认为“食鸡”游戏简单易玩。(蔡正邦摄)

《食鸡》游戏原叫《绝地求生》(简称PUBG)近年袭港,可以手机与其他用户连线参与,极受欢迎。PUBG 的玩家在荒岛经过一番厮杀后,赢家可见到画面弹出“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字眼,中文片版则为“大吉大利,今晚食鸡”、粤语版为“赢咗今晚有鸡食”,所以PUBG玩家通常会将游戏称为“食鸡”。

“食鸡”出处有三:一指2008年《斗智21点》主角在拉斯维加斯赌场赢出后,会说“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另一说为拉斯维加斯赌场曾有一款鸡肉晚餐,售价1.79美元,而当时基本赌注为2美元,只要赢一次赌局就有足够的钱去买一份鸡肉饭填饱肚子。大萧条时期赌徒常在小巷中赌博,但多数不会以真金白银对赌,但如果使用真钱赌博并且获胜时,即表示有钱在晚餐时食到鸡肉。

“一晚食一次鸡”

刘同学表示,已玩“食鸡”游戏两年,“朋友开始玩,我又玩埋一份,都几好玩”,如买了新装备可以玩更久,并指自己“一晚食一次鸡”,日花四小时“食鸡”,“有朋友试过玩足12个钟”,但他认为不应为了打机忽略照顾家庭。中六学生林小姐表示,自己玩了“食鸡”约半年,有宣泄压力功效,一星期约玩一两天,“每次三至四个钟,试过一齐打通宵”,最高峰“一晚食两三只鸡”,亦从不为打机而课金,认为自己未算达沉迷程度,她听闻昨日有年轻爸爸北上打机,弃妻儿不顾,直言“好荒谬,唔应该为咗打机唔理屋企人”。

在个多月前开始玩“食鸡”的陈先生表示,认为游戏简单易玩,平均一晚花两至三小时与朋友连线玩,“一晚好彩就食到两三只,唔好彩一只都食唔到”,惟身边有朋友课金买“食鸡神器”,认为如果因打机而忽略照顾家庭,会立下坏榜样,“个吸引力无大到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