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牛家慈流泪惨死背后 西沙路发展夺栖息地 义工争论牛群安身处
上月初一辆新界的士在马鞍山西沙路撞到一只公牛“家慈”,当时家慈躺在路中,口鼻及肚不停流血,疯狂喘气,眼角流泪,街坊见状哭泣,场面凄酸,而家慈最终亦伤重不治。其实近年西沙路一带发展迅速,私人屋苑及商场相继落成,昔日的树林草地如今已变为工地,该区有两批义工一直关注流浪牛的动态,直言城市发展已影响牛群栖息地,以致不时出现牛车争路的情况,他们要出动将牛只带回安全地方。然而两批义工却对于何处较适合牛只栖息有不同想法,更在网上爆发论战。《香港01》早前到西沙路实地了解牛群现况及两批义工的看法。
上月初新界的士撞死公牛“家慈”
截至2022年,渔护署统计西贡及马鞍山约有380只流浪牛,据知现时十四乡西沙路大约有40多只流浪牛,栖息在泥涌、𪨶下村一带,但活动范围可遍及井头、瓦窰头、西径村,甚至榕树澳。牠们每日清晨和下午时分会到处游走觅食。由于牛群不时走出马路,一来影响交通,二来有被车撞到的风险,所以该区爱牛人士组成“十四乡牛牛”和“西沙路牛牛守护队”两个义工团队,将走出马路的牛只带回安全地方,以及观察牛只动向和健康情况。
两批牛义工指出,牛群一直在十四乡范围生活,但近年西沙路发展迅速,许多地方已经被开发,从前是树林的地方,如今已成为私人屋苑、商场和马路,影响了牛群的栖息地和觅食地方,所以牛车争路的情况较以往多,而“家慈”被撞死亦是城市发展带来的悲剧。
卫星图显示西沙路一带发展
从Google Earth卫星图可见,2019年起西澳村至大洞村的一段西沙路大兴土木,大片树林被开发成私人屋苑和Go Park商场,其中一个高尔夫球场已改建成足球场。这一段西沙路亦由两线行车扩展成四线行车,现时交通变得繁忙。由于整个发展工程尚未完成,附近一带仍有不少工地。
牛群留恋旧地 不时在行人路和马路穿梭
尽管这一区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牛群仍然继续留守,甚至在工地附近活动和食草,又在行人路和马路间穿梭。两批牛义工指,牛群留恋熟悉的地方,习惯了牧草路线就不轻易离开。既然牛群不撤不走,义工唯有各施各法保护流浪牛。
义工为牛只装Air Tag 见牛群走近马路会引领离开
“西沙路牛牛守护队”义工吴小姐指,义工们现时已为至少4只流浪牛装上Air Tag,可查看GPS追踪其位置,一旦发现牛只走近马路,义工就会出动将牛只带返安全地方。她指早前有牛只走到马路回旋处,多名义工即赶到帮手截车,以免牛只被车撞倒。
吴续指,有时义工会透过GPS定位观察牛群的动向,确保牠们没有遇到意外,如发现牠们受伤或患病,就会通知渔护署或兽医跟进。“十四乡牛牛义工”何家美会在附近马路巡视,收到村民报料,亦会赶赴现场赶牛。
两批义工因何处适合牛群栖息 意见分歧
不过原来两批义工对于何处较适合牛只栖息有不同想法,自从“家慈”遇车祸丧生后,他们更在网上争论,动辄讨论逾百个留言,更引起网民关注。
何家美指该区日益发展,人流车流渐多,如放任牛只走出马路或民居,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她认为应紧守“人牛分隔”的原则,最理想是围封一块地供牛群生活,但现实并不可行,故主张将牛群带领到泥涌和𪨶下村一带的红树林,因该处有充足水源和草,亦较少人类活动,牛群可安心栖身,而红树林距西沙路有一定距离,可作缓冲。
何家美为令流浪牛可长留在红树林,专登在红树林种植牛群喜爱的象草。何家美续指,如果牛群走出红树林范围,甚至走上西沙路,则请赶牛人将牛只赶回去,就可保障牛群安全。
但吴小姐却质疑人牛分隔并不可行,她指红树林的环境及草量并不理想,如将牛群限制在泥涌和𪨶下村一带,一来草量不足整个牛群食用,二来仍靠近繁忙的西沙路,而且𪨶下村共有9个出口可通向西沙路和海映路,牛群随时可以走出去,而义工也无法24小时全天候守住各出入口。吴小姐认为,应该让牛群到瓦窰头、企岭下新围、企岭下新围、西径及榕树澳一带发展较少的村落生活,该处草源丰富,牛群去牧草每次可停留约两至三个星期,可减少靠近西沙路的频率,相对安全。
不过其他关注流浪牛群的网民则认为,义工难以完全控制牛群一举一动,难言何方观点对错,但指双方无必要为此争执,只要见到牛群靠近马路,就将牠们赶回安全位置则可,希望双方化解分歧。惟两批义工的理念南辕北辙,至今未有能达成共识,暂时不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