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社论】配合国家规划发展是为美好生活努力
上周一(8月23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黄柳权率专家团访港,期间先后出席了“把握国家‘十四五’机遇,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宣讲会与“把握‘十四五’机遇,融入‘双循环’格局”讲座,向特区政府官员、立法会议员讲解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内容,在面向港府官员的宣讲会上,他指出对接国家规划“不仅包括政策对接、产业对接、市场对接,也包括理念对接、思路对接”,而其中一项需要对接的理念、思路,便是要建立明确的价值观指引,尤其是透过开放性、区域性发展为实现市民美好生活作出努力。
细看“十四五”规划篇首,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而且紧接在坚持党国政治体制之后一条必须遵循的原则便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体工作则是“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以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至于跟“十四五”规划同时提出的国家2035年远景目标,一样也包含了要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可见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在国家发展规划里处于很重要的位置。
实现美好生活是管治之责
不得不说的是,无论是帮市民实现美好生活,抑或推动香港社会发展,作为管治者的香港政府官员、立法会议员显然皆责无旁贷。黄柳权在宣讲会上明言港府官员“肩负着管治好特区、发展好特区的重要职责,在推动香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等方面承担重要责任”,又在讲座致辞提到“立法会作为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对于推动香港发展负有重大责任”。这两段话,相信在一定程度上足以反驳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早前关于在解决社会深层次问题上“管治者不单是指特区政府,亦包括立法人士和社会大众”的说法。
尽管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方针,但这绝不代表国家对于管治班子帮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要求不适用于我们。在7月举行的“香港国安法实施一周年回顾与展望”专题研讨会上,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发表讲话,对治港者提出五个“善于”的希望和要求,其中第二个和第三个分别是“善于破解香港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做担当作为的爱国者”、“善于为民众办实事,做为民爱民的爱国者”;黄柳权上周在参加“活力与机遇:共建美好湾区”青年分享会后,亦特别重申凡是符合夏宝龙五个“善于”的管治团队就应当支持。这些言论都指向香港管治班子必须为让市民获得美好生活而努力。
事实上,国家对治港者的这项要求,甚至在现届政府上任之时已经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一众高官当面点明。2017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指出,落实“一国两制”旨在“满足香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继续推动香港各项事业向前发展”。讽刺的是,港人生活质素嗣后几年倒是每况愈下,像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中大香港生活质素指数”研究就显示本地生活质素得分从2017年起停止升势,数值由106.57分逐步下降到2018年的104.76分和2019年的101.39分,距离美好生活的实现可谓愈走愈远。
以开放态度投入区域发展
管治者若真想达致帮当地居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唯一可行手段只有依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港人当下应该学习全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十四五”规划的首要原因。况且正如黄柳权在立法会讲座发言里所强调的,解决香港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恰恰在于推动本地发展,“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但不发展或发展满足不了市民对幸福生活的需求才是最大的风险”,故此他认为香港现时迫切需要“尽快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社会共识……增进团结、凝聚共识,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搞建设、谋发展上来。”
这种发展还要是一种开放式、区域性的持续发展,并非过往香港那种画地为牢、坐井观天而徒取“发展”二字为名的自我催眠。真正的发展不能单靠本地生产总值规模或其他僵化指标衡量,而且必须随着当前环境和格局的变化不断改进,所以实质上可以跟“改革”作交叉和融合理解。真正的发展也不能只懂得自我为中心,切忌死抱着昔日的成功经验,拒绝接受进步创新,同时又要坚持包容普惠、平衡共赢。尤其我们身处香港这块因一时历史契机得以发迹崛起的弹丸之地,更应该格外留意跟邻近地区以至整个祖国之间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
香港中联办主任骆宪宁于宣讲会致辞时简单的一番话,刚好为香港未来的新发展路径提供很好的注脚。他就此课题分享了三点看法:一是“认清国家规划要求,全面把握香港的发展方向”,二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断提升香港的竞争优势”,三是“善用国家政策支持,努力开创香港发展新未来”,总括来说即是呼吁香港抛弃传统发展模式、彻底展开改革进程,并且认清自身的既有经济地位、区位优势和营商环境全部都跟内地息息相关,继而透过把握国家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抓紧日后国内、国际新一轮历史发展出现的机遇,这样才有望“打造新优势,作出新贡献”。
香港应积极主动配合国家
令人遗憾的是,今次国家派遣宣讲团来港的过程本身,其实便说明了本地管治精英可能根本未能做到前述要求。尽管“十四五”规划涉港章节咨询过港方意见,但是它终究仅占整个规划的一小部份;何况“十四五”规划主体内容多数见于去年10月五中全会的中央委员会建议,特首却要等到正式通过的两个月后才请求北京派人讲解,在在反映政府内部欠缺掌握国家政策文件的积极意愿和理解能力。至于某些代议士在听毕宣讲后居然向专家团提出诸如“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抓紧机遇”、“发挥什么作用”等空泛问题,或者功利地索求惠港措施及其他“大礼”,更完全显露出他们水平之低。
国家规划从宏观角度布置了全局发展战略,从中了解国策和配合执行则是地方管治者的应有之义。以广东省为例,该省以至其下各市政府在香港慢慢等待中央派员宣讲的这段期间,通通都召开过多场学习会和完成自身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到近期还一直有就当地的数字政府改革、金融改革、殡葬事业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出台专门文件;连跟香港同样拥有特别行政区地位的澳门,亦早于2016年开始发布自己的“五年发展规划”,当中明确提到澳门要如何落实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对接……唯独只有香港,从来没有想过主动因应国家规划制订本地执行方案。
认识国家规划、融入发展大局,不能停留于鹦鹉学舌地重复中央官员话语,而是需要知晓怎样在国策框架下构建本地发展蓝图,设计期间也不可能忽视配合邻近区域。未知幸还是不幸,摆在港人眼前很快就会迎来一场实战考核,那便是国务院新近公布粤、港、澳三地将合办下届全国运动会的消息,赛事项目分工与筹划的过程固然会测试特区政府能否真正跟毗邻区域良好协作,活动后续发展无疑也可看出香港能否像过去其他举办全运会的省市那样将此转化为改善居民生活的动力。衷心寄望主事官员届时别再一次放过此等大好良机!
敬请留意2021年8月30日出版的第280期《香港01》电子周报。你亦可按此试阅电子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