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发还回乡证小事大意义 中港良性互动现曙光
自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北京陆续没收泛民主派人士的回乡证,但20多年后的今天,北京突表示将向有关人士发还回乡证。今次北京行出此一小步,实是修正多年来视泛民为“敌我矛盾”的错误路线。
中央固应汲取教训,以最大包容耐心处理香港问题;但同样地,泛民亦当以正面态度看待此举,善用机会,重新认识内地。中港关系积极纾解,将会有助走出一国两制当前面对的困局。
《香港01》11月29日(周二)披露,北京快将宣布,过去多名被没收、或被拒绝申请回乡证的泛民主派人士,若他们重新申请证件,将会获得批准。有关消息传出后,部分泛民主派表示怀疑,甚至抱负面态度。如身兼支联会成员的立法会议员梁耀忠,指北京此举旨在分裂泛民。另一方面,网络世界反弹更大,指若有重新申请回乡证的泛民议员,他们就是“鬼”,是背叛者。
北京修正对港政策 泛民主派并非敌人
部分泛民主派人士与支持者对消息有负面观感,或有其因。因为11月30日(周三)“公布”这项消息的,是正在北京访问的“帮港出声”会长周融。周融和港澳办主任王光亚会面后,就以权威人士姿态向传媒证实消息。而周融的“蓝丝”色彩浓厚,不但长期与泛民主派处于敌对,甚至连部分建制派亦对他的出位言行有所保留。可是发还回乡证这事涉中港关系的重大讯息,竟然是由这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揭盅,逾越港府以至北京率先发布。由是,泛民阵营感情上难以接受这个讯息,可以理解。
惟小插曲不应损害具有重大意义的讯息;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向泛民发还回乡证,象征中央对港政策、对泛民的取态出现明显的修正,纠正自1989年六四后的错误路线,正式摒弃视泛民主派为“有你无我”的“敌我矛盾”的斗争思维。
在1989年的北京学运,不少泛民主派人士积极参与支援北京学生与民运人士的运动,更成立支联会推动;支联会与泛民主派,一度几近二为一体。六四天安门事件、学运流血收场,泛民主派多年来仍未有放弃争取平反,年复年的在香港维园举行烛光悼念活动,甚至有人高呼要“打倒共产党”、“结束一党专政”、追究“邓(小平)李(鹏)杨(尚昆)集团的屠城责任”。这令北京认为泛民主派无法沟通,索性没收回乡证,断绝往来。
港独思潮无心之助 中央让步并非恩赐
泛民主派近年来在香港被某类本土派揶揄为“大中华胶”,被指对中国内地的发展和民族复兴抱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攻击和批评,正好反衬出泛民主派在六四事件上的执著,是出于对国家民族“恨铁不成钢”的忧愤。泛民主派锲而不舍力争六四平反的动力,正是来自对悠悠5,000年中华民族变得民主、文明、富强的期待。在港独问题喧嚷的当下,泛民主派实非敌人。
北京与泛民主派的鸿沟延续了20多年,现在令彼此重新认识、促成今次发还回乡证的,相信是港独风潮无心之助。近期香港“独派”急速冒起,甚至一度令梁颂恒、游蕙祯等夺得立法会议席;港独派主张香港人并非中国人,而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要把香港从中国分裂出去,从此断绝。相比这种毫无妥协余地的“统独”之争、敌我矛盾,泛民主派的“大中华胶”情怀,正好突显其与北京的分歧,只是一种“人民内部矛盾”,纵使彼此对个别事件,例如六四事件、中港民主化步伐取态不同,但并非不能沟通对话、求同存异。
正因如此,北京对泛民发还回乡证,不应视之为一种“恩赐”,要求泛民感恩戴德。反之,这是纠正北京20多年来对泛民的错误定位与取态,北京有责任反思,为何要折腾20多年,直至闹出港独的轩然大波,才醒觉需要检讨、修正这种不合宜的做法。
中港可以互相汲取教训 历史势还六四公道
中央应汲取教训,今后在处理对港关系上,要抱最大耐心、持最大善意,以团结香港社会大多数,以利一国两制有效实施。中央不但对香港要如此,对日益颠簸的两岸关系,亦应如是。莫待台湾民心愈走愈远,台独主张乘虚而入深植人心,才恨错难返。
但同样要强调的是,除北京应记取在回乡证问题上的失当,泛民主派亦应以正面态度看待这个变化,趁今次北京的政策显著调整,重新思考与内地关系的未来。
泛民主派在六四事件上择善固执,在情在理皆有据。毕竟,当年的爱国民主运动最终被武力血腥镇压,要求平反六四无可厚非,历史早晚必定会向死难者还以公道,洗雪沉冤。
另一方面,泛民主派亦需要重新认识内地发展。自六四后,内地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昔日的一穷二白,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诚然,内地的民主发展多年来都不如人意、中共的管治手段亦不无可议之处,但经济民生多年来有极大改进,却是不争的事实。到底没有回乡证的“失落20多年”,内地的发展变化是怎样?人民以至北京抱持怎样的发展思维?这些都是需要补习的功课。
忌教条主义认识内地 良性互动实现一国两制
遗憾的是,若说北京多年来误用斗争思维看待泛民,个别泛民人士又何尝不是错用斗争思维,视与北京接触对话为碰不得的“原罪”,要斗争到底?部分泛民有这种想法,原因之一,相信是受到西方社会自由化思潮影响,认为世界的政经发展,只有西方民主一途。而如果用这副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独有的发展模式,甚至不断调深度数来看待内地各种事物,难免变得日益偏颇、离地,离内地的现实愈远。
历史的经验反映,前苏联、东欧国家不假思索就照搬西方的制度与经验,结果是成为另一场灾难。若如部分泛民人士所认为,中国的制度,尤其是政制,非走西方老路不可,那不啻是漠视历史的经验与现实。
故北京向泛民发还回乡证,对双方都是一个重新认识彼此的契机,在一国两制的大框架下,相互学习对方的一制。这是符合历史需要的灵活态度。亦只有如此,才可逐步增强对双方所思所虑的理解和沟通、重建互信关系,令中港趋向良性互动,一国两制的构想,得以成功实现。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