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社论】中联办由政转经 民主派如何接招?
中联办主任王志民计划于本月19日宴请全体立法会议员到中联办春茗团拜,但部分民主派,包括相对温和的民主党、公民党都倾向不出席或持保留态度。民主党指DQ事件和泛民议员被拘捕等,导致双方关系紧张、气氛差,不是合适的聚头时机。
民主派抗拒与中联办接触,其来有自。自2010年走入中联办讨论政改问题后,民主党便背负“卖港”骂名。另一边厢,中联办前几年处理香港政制发展问题时作风甚为强硬,为社会撕裂火上加油,也使其与民主派之间出现龃龉。
然而,中联办肩负联系香港各界、促进内地与香港交往的使命,如果这个代表中央政府的机构希望真正发挥“联络”职能,理所当然需要跳出商界和建制组织的圈子,向更广泛的社会力量了解香港各项争议,尤其是当前社会各阶层最关切的民生议题及其引致“中港矛盾”的真正原因,向中央准确反映香港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如此才有助拉近中港距离,利便特区政府施政。
当中联办放弃“斗争为纲”的路线,民主派也应放下对立心态,主动把握机会,反映香港民生问题的背后原因,以便中央政府在结构和体制层面帮助香港社会拆墙松绑。
中联办是次回请立法会议员,乃缘于去年4月王志民应邀到立法会出席午宴,当时有10名泛民议员出席,王志民事后形容午宴气氛轻松愉快,并承诺日后回请全体议员。上一任中联办主任张晓明于2013年亦曾与全体议员在立法会午宴,并打算在一年后回请,但因当时部分泛民议员拒绝进入中联办而未能成事。
张晓明担任中联办主任期间,正值香港面对政制发展争议,《香港01》曾批评他将香港各种问题都扯上港独议题来处理,给所有看不顺眼的人都贴上港独标签,纵容冲突、鼓励斗争,反而令社会撕裂更为严重。王志民上任后改弦易辙,由政治斗争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观其言、察其行。王志民自2017年9月出任中联办主任迄今,领导风格明显与其前任截然不同,较为低调、和谐。虽然部分民主派议员称现时气氛“好差”,但平情而论,若回想在2013至2014年间双方因香港政制发展意见分歧,以及在当局主导的斗争思维下剑拔弩张,如今气氛已显著缓和。
与此同时,王志民关注香港社会议题的主旋律也由张晓明时代的政治斗争转向经济民生。在香港整体发展的大原则上,王志民强调希望香港社会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这转向与现任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韩正一致。与前一任香港事务主管张德江相比,韩正领导的港澳小组处理本港事务的重心也由政治博弈移向经济发展,强调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及拓展新空间。
除此之外,王志民的公关手腕也较为灵活亲民。去年9月强烈台风山竹肆虐过后,中联办和驻港解放军参与清理损毁路段,舆论反应甚佳,有助缓解社会矛盾。王志民上任一年多以来,推动的措施还包括举办“公众开放日”,组织中联办员工“学粤语、讲粤语”,推出“员工专栏”、中联办微信公众号,以及参与“香港植树日”等。
上述措施可能会被一些人解读为“面子工程”,但对于“语言”经常成为政治议题的香港来说,中联办主动组织员工学讲粤语,明示希望他们“走进香港市民”当中,释放的政治讯号不言而喻。相信香港市民也乐意见到一个愿意放下身段、并尊重本地语言文化的中联办。
民主派抗拒会面 令敌对局面持续
王志民最近表示“中联办开放的大门会愈开愈大”,也希望进一步植根香港、融入香港、服务香港。对此,民主派如何“接招”呢?令人失望的是,他们似乎仍然停留在张晓明时代因政治斗争而不相往来的阶段。
毋庸讳言,政治斗争在香港已退潮,但与之息息相关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困局仍在。踏入2019年,各种施政不得人心的问题急遽浮现,种种关乎民生的政策措施引发社会激烈争论,包括医疗问题和收紧长者综援,在在显示本地政治气候已由政治斗争转向民生经济。
面对这些关乎香港市民根本利益的议题,民主派是否应该“与时并进”,为求真正破解这些问题而积极与包括中联办在内的各种权力机构沟通,向中央传达香港市民的不满,更好地反映本地民生问题的真正矛盾所在?毕竟对许多长期支持民主派的港人来说,政府官员“离地”、建制派难以信任,民主派若仍故作姿态,只考虑民粹观点,恐非负责任的表现。
以如何改善医疗现况的争议来说,经历过去数周讨论,社会上不少声音开始同意香港应有计划和有原则地引入外地医生,以解短中期的燃眉之急。也有人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供应,而在“源头减人”,并将每天150个单程证配额视为导致香港公营医疗不胜负荷的主因。
后面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然而,正如欧美将自己的社会问题归咎于移民一样,这类民粹思维大有市场,容易误导民意,激化内地与香港的矛盾。虽然将香港医疗问题误导为单程证配额所致是一种不负责任言论,但社会既然有这种误解,政府就应该积极面对,彻底扫除这种误导言论的温床,包括检讨单程证配额制度的适当性。无可否认,香港的人口政策需要与内地当局协调执行。《香港01》向来主张政府应收回单程证审批权,但原因是为了减少市民的误解,更透明地执行这项政策,并非意图巩固民粹言论。
在讨论引入外地医生的问题上,不少舆论也简单曲解为引入“内地”医生。这些情况正好反映在民生领域同样有严重的“中港矛盾”情绪,不利政策讨论以至政府施政。面对这种局面,民主派大可藉与中联办会面,反映香港民生问题的症结,揭示港府在社会福利上锱铢必较、知而不为的积弊,甚至探讨收回单程审批权等政策。可惜的是,他们的偏见堵住了沟通之门,而他们为了满足极端主义情绪和民粹言论,抗拒与中联办会面,更间接鼓励民间的敌对局面持续。
必须强调,无论民主派还是香港其他政党与中联办见面,都不应变质为“游说”中联办插手香港内部事务。不过,相信不少民主派都承认,香港与内地已经不可能回到“井水不犯河水”的年代,沟通、合作实属必须。当中央提出“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民主派在中港沟通这个重大议题上却完全缺乏更好的论述,最终只会让自己负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名声。
联络非请客食饭 解矛盾须入基层
更根本的问题是,到底香港需要一个怎样的中央驻港联络机构?香港市民应该如何认识它?以及如何与其建立一个符合一国两制的沟通模式?民主派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向来缺乏合理说法。在过去一年多,王志民领导的中联办尝试展现新面貌,希望成为香港市民与内地社会经济融合的沟通桥梁。举例来说,新推出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就整理了不少香港市民可在内地享受的福利或民生资讯,包括港澳居民在深圳创业可享的扶持政策、可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或是开放香港居民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等。
当然,作为中联办首要任务的“联络”职能,从来不只是“请客食饭”或简单发放资讯,而是极具政治意义的“联络”,也就是“统战”工作的一国两制版本,主要内容包括通过“联络”的政治效果,协助香港政府有效管治香港,执行中央政府的治港政策,巩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和《基本法》的有效落实。
在香港就政制发展争论期间,中联办未能很好地区分政治斗争和协调矛盾之间的差异,未能同时做好两项工作,结果是进一步撕裂社会,不得不说是失职。王志民上任至今,工作重点虽由政治转为经济民生,同时较好地处理了斗争与统战的关系,但面对香港民生问题时,其实仍无法跳出面对政治问题的框架。如果中联办要真正发挥“联络”职能,其应对的措施就应更积极,需要超越举办开放日和发放微信资讯等意识。
香港社会的“中港矛盾”情绪并未消失,在各项民生议题的政策讨论当中反复出现就是证明。王志民领导下的中联办如果希望真正获得香港市民之心,将来还需在疏解民生矛盾上多下工夫。这绝不包括干涉属于香港自治的内容,但中联办要适度向中央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真正原因,必然需要对相关议题有深刻了解和认识。因此,中联办的“大门”需要面向更广泛的社会力量。而民主派作为香港其中一个主要的政治板块,有责任参与到化解情绪的工作中。民主派应该积极与中联办沟通,通过自己的方式,向中央反映香港面对各种冲突的危机来源而不是煽风点火。唯有双方真正接触和认识香港社会的深层次矛盾,现时许多横亘在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死结才有望解开。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2月11日出版的第149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您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