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社论】《金盆𠺘口】》曲终人散 港人跟住去边度?
上周二(7月31日),《金盆𠺘口》曲终人散,黄子华的栋笃笑从此成为“绝响”。在演出即将结束之际,黄子华问观众:“香港跟住去边度?”其实,早于1992年,他就曾以《跟住去边度》作栋笃笑主题,其时港人正为回归而惶惑不安。二十多年过去,港人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本土身份,但是,对于未来的困惑与焦虑却从未减退。这个疑问多年来挥之不去,正正是港人的悲哀。市民固然有责任思索自己和香港的前途,香港的精英、管治阶层更须认识到他们多年来领导无方,以致港人对前途仍感迷惘。
黄子华在栋笃笑《娱乐圈血泪史2》中说过,他在演出《非常公民》一剧时,为了投入溥仪这个角色,感受到人面对历史巨轮的渺小,从而产生一种不能自拔的、史诗式的沮丧,在一个访问中,他提到在演出该剧期间患上了抑郁症。其实这些年来,香港人何尝不是在历史巨轮下愁着出路?
1992年,黄子华在伊利沙伯体育馆演出《跟住去边度》,谈的也是港人在历史变局下的无力感,栋笃笑由人生的迷失谈到港人身份的迷失,他精辟地指出,港人只是“兼职爱国”,就是爱国情怀只会在特定时刻才出现;他更进一步指出,香港人对回归的焦虑,其实是担心“兼职爱国”将要成为“全职爱国”。
回归前,港人对香港前途充满恐惧,不少人选择移民。但回归至今逾20载,也许在中港融合上出了一些问题,但绝大多数港人已落地生根,不太舍得离开香港;昔日的“过客”,已经成了“永久居民”。但是,身份的焦虑纾缓了,“跟住去边度”的问题却依旧萦绕于港人心中,只是焦虑的事情由回归转变成民生、经济等议题而已。
香港缺政治领袖 市民看不到前景
二十多年来,“黄子华之问”困扰港人,原因之一是欠缺政治领袖,正如黄子华在一个访问指出,香港政坛缺少一个“刘德华”,意思是香港缺少了一个能够统领全局、具认受性、具魄力的管治者。
黄子华2016年曾在节目中表示,有感于香港社会撕裂的问题严重,想在最后一场栋笃笑以此为题。正如黄子华在栋笃笑所言,香港人近年来都在“寻找仇人”,社会充满了矛盾、抵牾,变得非黑即白,不再兼容并包。他打趣说,过去香港只有张国荣、谭咏麟之争,如今却处处对立。但是,必须问的是,港人何以误入歧巷,为了意识形态之争踯躅、徘徊数载?事实上,社会并非没有共同议题,土地、经济转型都是燃眉之急,而且影响着社会大多数人,可惜社会欠缺领导人才,难凝聚共识。在这方面,政府的管治团队以及一众社会精英过去数十年的表现,实在难如人意。
回归过后,香港人经历了公务员治港、商人治港,惟两者都未能让市民看到清晰的前景。董建华任内虽然推出多项理念看似崭新的政策,却执行乏力,招致民怨沸腾;及后曾荫权上任,纵然凭借公务员身份、香港人的恋殖情绪一度取得颇高的民望,但上任后尽显官僚习性,献媚商界,其目光短浅,停止造地建屋,为房屋问题种下祸根;及至梁振英上任,他执迷于斗争、刚愎自用,社会根本难以凝聚共识,甚至分裂成不同阵营,互相攻讦;林郑月娥虽然是有心兼且有能力之人,但是,至今似乎仍未察识到社会需要一场大刀阔斧的结构性改革,教人忧虑她可能依然以公务员眼光看世界和香港。至于一众政党政客,自始至终无法摆脱一贯的鼠目寸光,近年来更只会沉迷于意识形态之争,根本无法正视社会民生等根本问题。
须告别犬儒主义 要放弃寻仇文化
政治领袖固有领导社会之责,但是,香港之所以陷入今日的困局,市民、特别是中产阶级也不能推卸责任。黄子华的栋笃笑,说的都是香港故事。曾有人指他的栋笃笑是虚无主义、犬儒主义,因为他少有表露立场、点明出路,尤其是在“回归三部曲”中,他既反共,又反殖,令人不明所以。但是,虚无主义、犬儒主义、唯“揾食”是尚,又岂不是当年香港人的写照?
无论黄子华过去“无能男”的形象是否有意批判港人,港人在栋笃笑中取笑的,其实正正是自己。市民对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时感不满,但是他们亦须自问,到底自己为社会付出过什么,又有否为自己争取权益,还是以“系咁㗎啦,好出奇啊”的态度对待社会问题?
当然,随着回归多年,部分香港人已告别了犬儒主义,取而代之的是意识形态挂帅;而黄子华也一改过去的模棱两可,点出“寻仇文化”的问题,他在演出中提出香港人要恢复“面斥不雅”的香港精神,就是彼此要知道界线,避免冲突。港人近年热心政治固非坏事,惟将政治理念固化成牢不可破的教条信仰,从而视不同观点乃至立场的人为敌,却绝非好事。沉溺于意识形态之争,只会耗费精力,令真正重要的问题失去焦点,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绝不亚于对社会问题不闻不问。
早有论者指黄子华是一个“残酷的笑话演员”,也有内地演员指黄子华“天生是演悲剧的”。其实,黄子华的栋笃笑之所以取得空前成功,原因是他能够不失通俗地思考与港人有切身关系的严肃议题。大笑过后,“跟住去边度”这个“黄子华之问”,实在值得港人再三体味、思考。
黄子华留下疑问 官民须合力解答
“跟住去边度?”可以是一个积极的问题,这反映提问者为未来思虑、筹划;但这问题亦有消极一面,当提问者一直找不到答案,便会逐渐失去方向、徬徨不安。我们要感谢黄子华提出这个重要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绝非单由黄子华可以解答,而是要由社会领袖凝聚共识,才能得出答案。
林郑月娥上任后推出土地大辩论,目的就是寻找发展土地的方向、共识。毋庸置疑,土地、房屋是困扰港人多年的问题,值得拿出来讨论。早在1994年,黄子华已以“港大校长买不起楼”为笑话,然而,多年来,房屋过度市场化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举行土地大辩论是正确的做法,但是在咨询之余,林郑月娥还需有清晰的愿景,以合乎公众利益的方式开发土地,才能够防止社会再度陷入斗争。此外,她在经济转型方面、地区角色上,也要为港人交出答卷。
“官变”还需配合“民变”,社会才得以进步。社会陷入撕裂数载,无论政治还是民生都几乎没有寸进,相信这绝非市民所希望看到的。黄子华的栋笃笑生涯或许“告终”,但是香港的路却远未走完,“跟住去边度”的疑问仍留待这代人解答;香港固然有其光辉的历史,但是历史不只是让人去缅怀的,严峻的现实已经在催逼港人作出抉择,若然继续迷失,香港实难以再次绽放光芒。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8月6日出版的第123《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您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