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社论】理财无哲学 施政处富不知贫 共享成果沦空谈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港大民意调查显示,约四成市民不满意预算案,表示满意的市民不足三成。(罗君豪摄)

观乎政府处富不知贫,施政麻木不仁,财政预算案未能惠及基层贫民。若然林郑真有“忠犬”的诚明、与民同行的决心,必须反躬自省,深思其 “主” 属谁,以及如何侍 “主”以诚。

林郑早前扬言,本年度的财政预算案充满惊喜。惊则惊矣,喜则不存。“惊”在陈茂波竟郑重其事宣布,将派发一万张海洋公园入场门票及代缴DSE考试费用。数年后,当普罗大众回首林郑政府的首份财政预算案,除了揶揄“70万学生争1万张海洋公园门票”和调侃“网民争住报考DSE”,大概只记得政府的庸碌无为及短视近利。

历经梁振英政府的五年粗暴管治,社会期盼一位展现施政新风、缓解社会撕裂、解决深层次矛盾的领袖上场。《香港01》曾对林郑参选特首寄以期许,我们与厌倦社会撕裂的香港人曾相信林郑才堪重负,会聆听社会诉求,带领香港走出困局。然而,去年底发表的施政报告推出小修小补的政策大杂烩后,民间已有声音质疑林郑的施政能力。但我们仍然相信在稳妥大局后,特首可以在2018年展现“施政新思维”。今下首份预算案出炉,“关爱共享”、“助弱扶幼”及“共享成果”等华美词藻粉饰了贫乏空洞的措施,小恩小惠的政策并未兑现竞选承诺,应精准谋对策的民生问题亦置若罔闻。

陈茂波在本年度的财政预算案郑重宣布,将派发一万张海洋公园入场门票。(资料图片/林若勤摄)

利民措施小恩小惠 无助精准扶贫纾困

政务司司长张建宗表示预算案务实有为、造福社群,林郑月娥赞扬预算案具前瞻性,并在扶贫安老等重大民生议题上理念一致,确切做到以民为本。须知预算案的“派糖”金额高达524亿元,但是高收入阶层及企业退税稳占八成,援助基层及弱势群体的措施仅占两成,纾困措施杯水车薪。陈茂波虽回应“钱要用得其所”, 但财政预算案既未配合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基层仍备受剥削。财政虽年年有余,政府却无扶贫愿景。民众对林郑的期许落空,“共享成果”沦为空谈,难免对港府失去信任。

预算案要真正造福社群,有两项先决条件。其一,承认贫穷问题严重,责成官员扶贫灭贫。贫富悬殊、阶级流动壅塞,是社会矛盾的经济底因。只有透过精准扶贫扶志,壮大中产阶层,才能真正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百万贫困人口,饱受低薪之苦、㓥房之困,政府却拒绝承担扶倾济弱、共享成果的社会责任,只向社会保障网受助人施以小恩小惠,谈何造福社会?

其二,正视市民的焦虑与无助,杜绝官员的无知与无能。预算案论及“土地不足长期困扰香港社会”,当中的“土地不足”问题,实为“政府庸懒怠政造成的土地不足”困局。库房“水浸”本是强政励治良机,但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仍在“凝聚社会共识”。不知何时方能落成的逾20万公营单位实为充饥画饼,社会期待的拓地觅地大计遥遥无期。公屋轮候册上28万基层,只能欣羡有恒产阶层尽享退税优惠。财政预算案的三大目标之一是投资未来,改善生活环境,令香港成为宜居城市。港府却未清晰确立住屋权利,欠缺父荫的低薪低职青年只能在私人租务市场沉沦。

政府未有正视欠缺父荫的低薪低职青年的住屋权利。(资料图片/郑子峰摄)

政府不但未有正视上述两大核心问题,谋划政策更向既得利益阶层倾斜。公私营建屋目标长期失衡,财政预算案竟将私人住宅单位的年均落成量较过去五年急增五成视为政绩,实恬不知耻。政府不断壮大私人房地产市场,漠视公营建屋目标滞后、轮候册人数及㓥房户与年俱增,正是牺牲基层的适足住屋权,保障富有阶层的住宅财产拥有权。

社会期待港府大量兴建公营单位、复建乙类出租房屋、恢复租金管制、取消农地补地价、私人及公营房屋市场区隔发展等政策,政府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特首和一众官员不要忘记,公务员是社会的领袖、大众的公仆,施政既要有领袖的决心,更要有公仆的忠诚。财政预算案论及“兼顾各阶层利益”,只是保护既得利益阶层的说辞。

与其鼓励政府须努力扶贫、扶志、扶智,倒不如鞭策政府正己、正志、正智。林郑上台以来抛出两大关键词“施政新理念”与“理财新哲学”,已沦为口号式空谈。林郑政府若仍有志执政为民,应尽早找出自强之道。

港府有必要重新检示政府架构及公务员体制,是否已然脱离时代。(资料图片/张浩维摄)

“正己”是重新审视官僚架构,切合时代所需。国内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讨论,正如火如荼。治理涉及政府管理、公共管理及善治理念等范畴,要求远高于管治。若政府善治能力不足,难谈革新治理体系。陈茂波在预算案中提及“创科是新时代经济发展驱动力”、“尊重市场机制发挥政府角色”仅为鹦鹉学舌,要与社会构建共同治理体系,应先从政府的治理革新开始。归根结柢,港府有必要重新检示一直引以自傲的政府架构及公务员体制是否已然脱离时代,并推动适切的结构改革。在系统性改革转型前,也须改良现行的政策制定方式。林郑若要展现施政魄力及领袖意志,在制定施政报告与财政预算案时,应摒弃把政策纲领以大杂烩方式共冶一炉。

“正志”应培养公仆做实事的心态,特别是针对政治任命官员及各政策局常任秘书长。常言道,制度确立之后,人事就是重点。梁振英政府推动的制度改革,如设立创新及科技局,原意是针对时代需要及产业政策需求。本港创科发展滞后,惟创科局局长杨伟雄身在其位,未谋其政,更把科研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由0.73%增至0.79%视为政绩,实难担此重任。林郑必须明白,追求善治的路上,一定要提拔与培训有志为民的人才,但对于无可救药的怠政庸官,应该果断“挥泪斩马谡”。

“正智”应装备官员做实事的能力,重新检讨官员质素。陈茂波在预算案重申内地发展机遇,其中包括大湾区及“一带一路”,惟论述流于浮浅,具体如何利用内地发展机会,未见爬梳脉络提出周详蓝图。教育政策方面,政府只从基础公共服务着眼,却不知人才培育的内涵,更不明白培育应有指向,以及针对香港社会发展需要。只有指向清晰,才能区分各级教育的作用,并从财政层面推动相关发展。如何按才用贤,林郑必须慎思。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今年却交出一份犹如“白卷”的财政预算案。(罗君豪摄)

“民心是最大政治” 反躬自省从政初心

这份预算案最大的作用,也许是揭示林郑政府的“理财新哲学”只是空言,未见管治思维上的革新。中西哲学均有求根的本质,或具系统性,或微言大义。政府真的要确立施政新理念、理财新哲学,还须反躬自省从政初心、执政目的何在。

“民心是最大政治”,执政应以民为本,为百姓解忧纾困,若放弃为政初衷,定会因失道寡助而为民所弃。林郑及其管治班子若不尽快革新管治思维,将延宕社会改革及经济转型步伐。“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现今香港富与贵者击壤高歌,贫与弱者相视无言,社会矛盾加深,这种看似平稳但暗涌处处的日子尚可维持多久?即使香港贫苦大众继续忍气吞声,中央政府又会否视若无睹?林郑政府必须明白,梁振英可是覆辙在前。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3月5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1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