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下的香港故事 60后以模型重现湾仔:“消失的东西才有意思”
低头细看,原来那是一间理发店,挂著满是锈迹的招牌、店里放著皮造的理发椅、角落的电视在播七十年代的广告片,门外红白蓝的灯筒来回转动,时光仿佛停留在四十年前。后退一步看,电视机原来只有手心般大,海报比指头还要小,那是黎炽明(Tony)制作的微型模型。
Tony是六十后,他的模型大多是小时候所见的香港景象—— 我们现在称之为“旧香港”。“年轻人理解历史都是上网看图片,看不到一栋大厦的侧面、背面,我们自己经历过,才做得出来。”于是他用模型,记录历史的侧面。
摄影:潘思颖,部分相片由受访者提供
建筑模型师和他的和昌大押
走进他的工作室,台上是满满的微型模型——和昌大押、理发店、凉茶舖、木屋区......他忙著接好电源,拿出遥控按开关,电视、唱机、收音机一一活起来,和真电器一样。记者笑问:“可不可以转台的?”他竟然答可以,原来电视组件全是订造回来,他再人手装嵌,把电线从墙身往后穿,接上电源,和真的电器师傅几乎无异,毫不马虎。唯一不同的是不用天线,而用记忆卡,播放他在网上找来的七十年代节目。
他本来是建筑模型师,造楼盘模型造了二十多年,09年认识了现在的拍档陈慧姬,才开始造微型观赏模型。“那时他们微型艺术会要办展览,展出湾仔区旧事物,当时我在内地返工,生活好苦闷,便用公余时间开始做和昌大押。”
“我第一份工在湾仔,就在和昌大押对面。”那是三十多年前,“当时还有两个招牌挂着,后来都拆了。”他做模型的时候,结合自己的记忆,也参考历史图片,希望还原和昌大押最初的模样。结果一造就上瘾,把记忆中的景象一一重现,“印象最深刻是凉茶舖,以前成日跟妈妈去。妈妈会把我们放在凉茶舖,就去打麻雀。那时凉茶舖有电视,又有唱机。”
【屋邨发廊】坪石兄弟档一个怀旧一个潮 叶刘扫把头出自边个手?
【区区有传奇.一】深水埗铁甲奇侠 头戴钢煲护目镜 佢以前系…
大坑舞火龙 为准备不眠不休做足三个月
还有现已拆卸的大坑龙溪台。“小时候住励德邨,妈妈放假就带我们去大坑,饮咖啡、买𩠌,龙溪台前面是大排档,旁边有两棵大树,老街坊都说龙溪台是龙头,那树是龙的眼睛。”龙溪台曾是大坑的标志性建筑,由于建筑物较高,亦传说位于地区命脉,老街坊相信那是“龙首”,舞火龙也曾以此为起点。龙溪台于1980年拆卸,但直至现在,舞火龙仍以龙溪台所在的浣纱街为终点。
“以前舞火龙好好玩,细个𠮶阵无围栏杆,可以跑出去一齐舞,龙尾会撞埋大厦外墙,香灰飞到四围都系,我们会拿火龙上的香回家,保平安。”为了像真地重现当时画面,他坚持火龙要能发光,但过程毫不简单。他先把胶管埋在“龙身”的枯草入面,胶管里面放灯泡,再用光纤做“香”,逐条接驳。一个大坑舞火龙的场景,他几乎不眠不休做了三个月。
“已消失的东西才有意思”
他重现的香港,对九十后来说也许相当陌生,却是老一辈的回忆。“有好多老人家会特登嚟睇,甚至有老人院带团参观,边睇边同仔女、孙讲,‘我以前就系住呢啲地方!’见到佢哋好开心,那时就觉得,唔做唔得。”只造旧物,不怕一味怀旧?“香港人好钟意睇怀旧嘢、消失咗嘅嘢,如果现有的(建筑),可以直接去睇实物,做已经消失的东西才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