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人工耳蜗保养费用高昂!低收入人士无能力更换配件 靠捐助续用

撰文: 王玥晨
出版:更新:

听力对我们来说好像理所当然,可是对听障人士却是奢侈的愿望,特别是对成长学习阶段中的听障学童,想于这个无声世界努力融入,并不容易。虽然政府每年会资助一定数目的人工耳蜗手术及装置,但对手术后的支援、定期保养以及维修费用,支援就不足够,对低收入家庭是个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零件损坏亦无能力更换。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副赞助人、耳鼻喉科医生王日桥医生和聋福会前主席、听力学家区建国博士,致力为听障人士争取福利,希望透过自己的专业和行动,让社会更关注听障人士。
摄影:陈苇慈

别错过学习黄金期 9个月婴孩已可进行人工耳蜗手术

王医生和区博士两位最佳战友,从三十多年前,二人共同合作进行全港首宗听障成人及小童的多频道人工耳蜗手术,至今仍继续帮助不少听障人士改善听力,重新融入社会。

王医生分享手术一般针对深度听障患者,双耳的平均听力受损程度超过90分贝以上,由于通过助听器亦无法听到声音,便需要进行人工耳蜗手术。他笑言:“从前做一个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需要花6个多小时,如今1个多小时已经完成,而且繁复的测试亦能够快速完成。除了技术进步外,更是‘工多艺熟’。另外,很多家长担心小童做人工耳蜗手术风险会较大,其实手术没有年龄限制,只要经医学及听力评估后,符合资格就可以做手术。”

区博士补充说:“要知道是否合乎做手术的资格,除了听觉检查、言语评估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电脑扫描及磁力共振,了解听障人士是否拥有一个完整的耳蜗通道,以便植入人工耳蜗的电极,如出现耳蜗骨化的情况,就有机会不能成功植入。”

很多人对人工耳蜗都有迷思,期望将来能够有更佳的仪器和技术,一直在等,而耽延了手术的时机,区博士表示小童愈早植入人工耳蜗,对语言及学习发展更有利,家长应尽早决定。他说:“如果发现小朋友有先天性听障,人工耳蜗手术可以帮助他们恢复听力功能,提高语言和学习能力。最好在语言发展关键时期2岁半前进行植入手术。如婴儿有脑膜炎而可能导致耳蜗骨化,到在9个月大左右已经可以做人工耳蜗手术,有助刺激脑部负责听力及语言区域,配合之后的听力及语言训练,让小朋友不至错过最佳的学习时机。”

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副赞助人、耳鼻喉科医生王日桥医生和聋福会前主席、听力学家区建国博士,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的支援予低收入人士,进行人工耳蜗手术或相关保养,其中王医生指现时科技先进,人工耳蜗手术1个多小时已经可以完成,并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测试。

天价费用难以负担 低收入人士用二手零件

现时在香港进行人工耳蜗植入,首次手术费及外接仪器都有政府资助,而外接言语处理器及其他配件的保养期一般为3年,保养期过后,对于低收入或财政困难的患者或听障儿童的家长,便需要负责沉重的维修或更换费用,患者都不敢或无能力更换。

王医生说:“对听障小童来说,做手术的时候才几个月大,成长期可能因跑跑跳跳或出汗而导致外接言语处理器及其他配件损坏,就算平时用得较为小心,但随着年月过去,同样会出现老化的问题,始终需要维修及保养,甚至有些型号的言语处理器已不再生产,无机或零件可换,必须从新购置,而费用并不是人人可以负担。”

曾经有一位听障的地盘工友,对区博士来说非常深刻,他说:“这位工友因为外接言语处理器的连线线断了,而更换费用需要数千元。因经济能力无钱购买更换,最后选择不再配戴。这样严重影响他的生活及家庭关系,工友因听不到家人、妻子的说话,不时以为大家对自己恶言相向,导致夫妇间冲突更多,经常闹离婚。后来我们得知后,中心刚好有后备电线给他使用,让他不至于做完手术后浪费了这个人工耳蜗,同时亦修补了与家人的关系。”

可是幸运的却是少数,一般情况下,配戴者需要自费保养及维修,正因如此,就算手术后,因经济拮据未能维持保养及维修需要。面对这个情况,二人都表示非常无奈。

由于人工耳蜗的手术、保养及零件维修费用高昂,对于低收入人士来说是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有见及此,聋福会推出慈善基金计划资助有需要之人士。

愿政府及社会更关注 让人工耳蜗普及

其实安装人工耳蜗后,学童要适应学校生活并不困难,更漫长的是家人的支持照料、教导,并协助面对日后之挑战。王医生指聋福会的幼儿中心,会因应学生的不同需要订定学习计划,培育学童语文、发音、语言、认知、社交和自理等各方面能力,家长在中心亦可一同学习训练技巧,可在不同环境下加强对小孩的训练。

问及对人工耳蜗技术及支援方面有何期望时,二人都表示希望未来人工耳蜗可以更为普及,令有需要的人士负担得起。王医生表示,聋福会推出的“人工耳蜗慈善基金”会支援及帮助有需要的基层人士,以提供术后相关仪器的维修及保养费用。聋福会亦呼吁政府和相关机构能提供更多的支援,如财政补贴,帮助低收入人士购买或保养人工耳蜗仪器及配件。同时可提高公众对于听力健康和人工耳蜗的认识,从而促进社会关注和支持。

(资料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