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设计学】一街自制梯 街坊财团角力场
想看有趣的设计,并不需要大费周章,喜欢逛街,只因街角永远有惊喜,像鲗鱼涌的滨海街。由英皇道进入滨海街向街尾直走,经过街市菜店、新式餐厅,便是印刷、五金、纸品回收等老店。整条滨海街只有百多米,却有五道形态不一的自制楼梯连接地台与马路。一到午饭时间,穿著光鲜端庄的白领纷纷踏上石台寻食。这些自制楼梯不少由没有经过设计训练的平民街坊打造,若说设计的目的便是解决问题,其展现的生活智慧甚至比专业设计师更有看头。经考究后更发现,这些梯级除了实际功能,其设计样式更包含街坊与管理者/财团角力的结果。
地形炼出百变楼梯 曾到过滨海街的,大概均会对高达两米的地台留下印象。居于附近的笔者,发现这一区有不少“托高”了的建筑。翻查鲗鱼涌的发展史、细问老街坊,关于滨海街地台历史的讲法虽仍众说纷纭,但都与“水”相关。有说,滨海街楼房于1961年建成时因邻近海边,为了防范水涨而兴建高地台。亦有指地台与过去太古在此发展糖厂、船坞的历史有关。为了向厂房供应用水,太古于现时的康怡花园、南丰新邨等地兴建太古水塘。雨季到来时,水塘溢满的水会经由溢洪道,由当时鲗鱼涌街至英皇道的明渠经芬尼街流入大海,于是水道途经的楼房均需离地两、三米,以防水浸影响民居。 这样的地台设计,防得了水浸,却产生了不便。最高处达两米的石墙地台,过去只有一条由大厦所建的石梯通往马路,却由于梯长又迂回,鲜有人使用。为了解决问题方便街坊进出,居民商户自发集资在街中和街尾建起铁梯。随著太古的商业发展,上班族和人流渐长,近年引来不少特色餐厅进驻,餐厅为了导引食客进入店舖,亦仿效前者制起自家楼梯,数道楼梯并置,诉说了一街平民为解决难题或改善生活下的创意。
博弈的起始:不得越界今日的滨海街与太古坊和域大厦相对,中间的马路路权属太古所有,访问期间,不时见保安在街上著令停泊的车辆驶离。一条双黄线,形成居民商户与太古的楚河汉界,五十多年来,两者针对路面使用的问题存在不少博弈。 现年逾八十多岁的基督教中国布道会香港万善堂万牧师,自1961年起已在滨海街设立礼堂供教友聚会,亲眼见证整条街的发展,他忆述,滨海街当年是一条市集街,满街均有小贩摆卖,直到八十年代发展“太古坊”,菜贩肉贩被安置往鲗鱼涌市政大厦,太古正式整顿此街,对地面的商户有更多路面使用规管,更一度不让车辆驶进,经街坊商户团结起来与太古磋商,才消除禁令。直到今日,街坊商户亦严禁越界。
创意楼梯一:走鬼铁梯
滨海街地台上的商户中,以乐记五金店的杨太和永基冷气工程公司的陈太在此街扎根最久。杨太和陈太的旧店均位处街尾 ,与马路差距最高,不时有不熟悉此区的人来到才发现无梯可下,“除了街坊觉得不便,有些人更打算就此跳下去,好危险!”为了安全与方便,三十年前大家自发夹钱打造了街尾第一樘铁梯。足有两米高的铁梯设计以实用为主,设有扶手位,手工“实净”,上落感觉非常稳固,精妙处是底座附上车轮,原来当年街坊早已预算太古不让长期摆放,为了应对,便加上车辘方便随时移离。太古亦确曾要求清走此梯,最终由于太多人用,终在协商后安放于街角尽头。
创意楼梯二:离地之梯
“走鬼铁梯”建成十多年后,由于地面商户渐多,太古坊的落成亦带来更多人流,街坊再在街的中间集资建成第二把铁梯。由于这边的地店只有约半米高,故形态与前者极不相同。虽然仍是以实用为主,曲身的把手位连著梯架死死钉于石墙身,梯底不但没有车轮,更不著地,原来当中大有故事。杨太忆述:“太古当年不让我们起,说除非楼梯不著地。我们就将梯钉入石墙,造一条不著地的梯!”关关难过关关过,两道梯的设计未必有太多美学考量,但当中的聪明巧思却绝不简单。
创意楼梯三:石板街梯全街第三座民制楼梯建于私房菜“菲比餐厅”前,可谓整条街结构最简单的梯级。以九块石砖堆叠,再以英泥填合,放上石板便成,梯旁有一个以机器扭成的不锈钢钢管扶手,用料及外形设计较为随意。
___
创意楼梯四:手工烧焊生铁梯太古坊的发展,对此街影响深远。随著上班族客源日多,滨海街的商户亦由过去的菜肉贩、杂货士多、五金印刷,变成愈来愈多特色餐厅的进驻,而这些餐厅,亦为滨海街带来数道新梯,两年多前由北角搬来的“Mian壹碗面”便是其一。“几惊你是食环署派来的!”见笔者与摄影师不住研究其餐厅门口甚具型格的生铁梯,这是店主Michael笑著对笔者说的第一句话。枣红色的生铁梯配上木板作梯级,相连栏框上亦有木层板用作放置盆栽,整座“作品”手工精细,设计用心,明显与餐厅装潢一脉相连。起初对谈,Michael一直笑称铁梯是由“上手”留下,后来见面多了,才坦承铁梯身世。原从事广告业的Michael,与电影美指及服装造型文念中是相识十多年的好友,铁梯便是出自其手,更是由香港几近已绝迹的人手烧焊师傅制成。制作铁栏连梯级,本是为了安全及商业考虑之故。地台路窄,饭市等位的客人多,很易挤出马路,加上有条自家梯,亦有助引来食客,“既然要整,与其求其揼块铁,当然整得好看一点。”然而要装一道新梯,又得过太古的一关,为了不愈界,即使用尽地台与马路间的驳位间隙,依然令梯位的大小受限,变得又高又窄,虽然美观,老实说却不太好行,多日观察亦得见不及旁边咖啡厅宽大的单层梯级受街坊观迎。不过,在店前放四、五张椅子,一个烟灰缸,却聚到人流。老街坊不时坐在店前与Michael闲聊,新人旧人、新店老店在同一条街上汇聚,形成一个亲切闲适的社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