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悟生死无常 另类导赏认识最后一程 团友:跟我意愿大家安乐
新冠肆虐的三年,生死议题变得相当贴身。乐龄荟为打破长者对死亡禁忌和恐惧,认识生前规划身后事的重要性,于本月举办了另类导赏团,带同一众老友记在上环参观逾百年历史的长生店和寿衣店,深入了解整个殡葬行业的现况,为随时来袭的死亡,及早作出准备。
疫下离世者众多 家属面对很多不确定性
公寿中西殡仪乐小姐指出,在疫情期间因离世者众多、出殡程序需时,家属需要面对许多不确定性,她说:“以前两、三日就拎到文件,但系因为好多嘢每日都变紧,时间变得耐咗好多。”另一问题是遗体太多,不少被送往公众殓房而非放在医院,家属要自行追踪,长者却未必了解,曾误以为遗失了遗体,这些情况几乎每日发生。
乐小姐续指,疫情下丧亲者面对亲友遽然离世,很容易将责任归咎在自己身上,她形容:“佢哋会好容易陷入自我怀疑、无所适从,然后将问题归咎于自己做漏嘢。”她建议在世者提前做好生前规划,了解坊间林林总总殡仪产品繁复的后事程序,以及各种殡仪选择,乐小姐说:“要知道每个步骤点做、点解要咁做,可以选择点做?提早做好准备,对自己同屋企人嚟讲都系一件好事。”
疫下感触生命无常 提前做好死亡规划
乐龄荟会友任先生则表示,疫情下三年,令他深切感受到生命无常,敲响了他对提前进行生前规划身后事的警号,他称:“呢三年好多人因为呢场疫情走咗,我突然间谂到,如果有一日我无啦啦走咗,屋企人会点算?”为减轻亲友在面对自己离世时的伤痛,他决定尽早为自己做好生前规划,希望离世后能以海葬仪式进行,他叹道:“唔洗第时下下要佢哋去估,又要惊我唔满意,咁不如我自己做好佢,跟着我意愿去做,大家都安乐啲。”
杨女士:死亡不只是关乎离世者的事
乐龄荟会友杨女士表示,近年来面对亲人离世,家中“白头人送黑头人”,令她明白到死亡不只是关乎离世者的事,而是关乎整个家庭的事。她谓:“屋企有后生嘅走先,老人家突然要接受一个咁大嘅噩耗,会好迷惘,唔识点做。”因此,她认为生死教育无分年龄,对于成年人和小朋友同样重要,她补充说:“我听过有啲小朋友同老人家住,老人家如果突然走咗,小朋友同样会产生出好大情绪。”
此外,杨女士认为,生前规划能体现出自身的自主性,希望未来的告别礼能一切从简,进行绿色殡葬,“我会写低之后嘅安排,等屋企人唔洗咁奔波,唔洗惊会有遗憾,想尽量减轻佢哋嘅伤痛。 ”杨女士说起来语调平静,似乎真的看透生死。
愿当“无言老师”:想帮到更多人
乐龄荟会友张先生则不讳言,自己年轻时比较避忌谈论死亡的话题,会觉得很不吉利,不愿去谈论这些事。不过,随著年纪增长,令他对生死课题的兴趣渐浓,笑说:“自己已步入人生第三阶段,应好好规划。”他又形容“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是每个人都必然要面对的事,透过参与是次导赏团,令他对殡葬的程序有更深入了解,称:“今次系一个好好嘅学习机会,知道咗好多喺手续同法律上的知识。”
张先生亦提及,他于2016年时已参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无言老师”遗体捐赠计划,他忆述:“有一次睇新闻,见到医学院学生需要遗体去解剖,我觉得好触动到我。”他后来经过与家人长时间商讨,最终获家人支持其决定,他解释:“ 希望可以尽我少少心意,令医学院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练习机会,帮到更加多嘅人。”
同时,他认为提前规划,能令自已及家人在面对离世时的情绪可以更放松,“即使有一日我突然走咗,我都可以好放心,因为我嘅后人会知道应该点去处理,唔会不知所措。做好事前规划,我日后会过好每一日,真正认识死亡后,令我过得更充实,明白系必须要经历,唔需要再担心同恐惧。”张先生说起来一脸轻松自若,做到豁达面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