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线】学生自杀只因为吃人的教育制度?各方指非单一因素

撰文: 李慧筠
出版:更新:

去年三月学童连环自杀,民间有声音认为教育制度把他们迫入困境。教育局成立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以半年时间分析过去三个学年内大专、中、小学生的71宗自杀个案。38个中、小学的自杀个案,年龄介乎10岁至20岁,24人是高中学生,2人为小六学生。不论大、中、小学,自杀学生以男性占逾六成。报告把自杀个案所关注的范畴分为精神健康、心理因素、关系问题(朋辈和家庭)及适应困难(学习和家庭),中、小学生个案中,82%个案有适应困难,学习适应在当中占58%;87%有关系问题,而精神健康及心理因素各占18%及63%。报告多次强调自杀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原因交织导致。
(此为系列报导之五)

报告4次提到“教育系统所造成的学习压力与学生自杀之间,并无明显和直接关连”,后来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在预告报告结果时指部分学生未有做好生涯规划,引起社会争议。“防止学生自杀民间联席”认为局方推诿改革教育制度、纾缓学童压力的责任;委员会成员兼港大学生会会长孙晓岚曾指出局方选择性接受委员建议,未有对症下药。

吴克俭出曾透露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报告内容,指学生压力成因源自未做好生涯规划,言论瞬即引来批评。(资料图片)

委员会主席叶兆辉强调报告是扎实的数据分析,对于外界指报告为教育局护航,他说:“我们绝没有意图(把自杀)和学制划清界线。报告亦有提出检讨教育制度。我们强调自杀成因复杂,社会各界都应参与防止;当大家只说是学业问题(导致自杀),反而简化了问题。”他提出短期应推动学校与家长及早介入支援,中、长期则培训学生自理能力、检讨教育制度可否扩展学生出路。但民间联席自行进行网上调查,得到超过13,710个回复,结果“香港学生自杀和教育制度有直接关系吗?”的提问答案得出平均4.27分(1至5分,1为非常不同意,5为非常同意),他们亦认为报告未有正式建议有委员提出的检讨测考制度、改善班师比例、小学一校一社工等具体措施。

据社会福利署儿童死亡原因调查,在2006至2011年间因学业自杀的数目次于家庭关系问题,约占两成,而忧虑未来亦占一成。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副教授、兼临床心理学家黄蔚澄认为社会一直转变,对教育的看法亦需改变。“不应再觉得学生要乖乖地坐下来听十五年书、加多些其他学习经验就会开心,其实也只是交分数。芬兰开始试行无学科课堂,例如在课上讨论贫穷,这种学习相信对很多青少年来说吸引得多。但改变非一朝一夕,社会对于寻求分数的文化太根深蒂固。”

过去一直有批评指防止自杀委员会未有正视学生的困境。(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自杀不是突如其来的事。那一刻来临前,他们的心事有没有人听?身边人有没有挤出时间好好观察?社会福利署报告发现2006至2011年的儿童死亡个案中,约74%自杀儿童有可识别的自杀迹象,包括留下字条、情绪化,口头表示或过去有企图自杀记录。

临床心理学家黄蔚澄一直研究自杀及自杀者遗族等议题,他提醒,我们总是去看身边人“多了什么”行为,其实也要看他们“少了什么”。“减少的可能是兴趣、睡眠时间、饮食胃口和沟通能力。”但对身边人性情的敏感度可能随生活压力、时间压迫而减低。他说:“很多人觉得自己时间太宝贵了,这才是要改变的心态。”

观察需要时间,建立信任以年计,但时间在种种体制和生活底下所剩无几,于是直至他/她呼救一刻,才惊觉身边人为何“突然自杀”。或者从来没有“自杀前重要的一刻”,浪潮一直骚动,人儿在海中浮沉,曾经离岸不远,而我们经过,道浪是平常,还未知道要停下脚步。

(本文刊登于《香港01》第56期周报)

【不再自杀】男孩17年换12个家三度自杀 有人阻止却没人关心

【不再自杀】孤独男生首尝与母共住 合力修补破枕头

【生死一线】情绪病DSE学生遇精神科医生:你要似我考7个A

【生死一线】修复师还原自杀好友遗体 “前一晚想打给他却犹豫”

【24小时求助热线】

如果你受情绪困扰、遇上困境、感觉无助,以下热线都会有人愿意聆听你的痛苦和需要,提供情绪支援,伴你一起面对难题。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热线:23892222
生命热线:23820000
撒玛利亚会24小时求助热线︰28960000
医院管理局精神健康专线:24667350
明爱向晴轩“向晴热线”:18288
东华三院芷若园24小时危机热线:1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