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有片】生涯规划问卷考刘鸣炜 200条问题就找到人生目标?
今届中学文凭试各科笔试陆续开考,通过公开试考入大学,是否唯一出路?现今的中学生有连串叫“生涯规划”课堂,教中学生“多元出路”。课程由教育局两年前大力推动,每年津贴全港学校约50万元。学校各施各法:办讲座、参观企业、搞工作坊和职场体验实习、额外聘请专责教师等等。
学生上生涯规划课,一般都要先填写性向和职向测试问卷,当中题目长达200多条,问及学生多项个人特质。但一份性格职向问卷真的能让中学生认识自己,然后订立未来职业和人生目标?记者走入中学看看学生怎样填答这些问卷,亦请来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席刘鸣炜试填,看看他们测出什么结果。
摄影:梁鹏威
影片:林可欣、毛淳宇
心理测验测你是哪种人格;生涯规划课的问卷大概亦如是。
中五学生 v.s. 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席刘鸣炜
这天石硖尾一间中学,中五生在课堂上正回答类似问题:“什么是‘内向’?”、“怎样才算‘实是求是’?”,翻到第二页,又有学生问“行政主任是什么?人力资源管理要做什么?”学生边填问卷,边举手问社工。这些教科书以外的性格特质概念,在座学生大概认识很少。自己是什么人,好像要等问卷测验得出的结果来告诉自己。
今堂是他们生涯规划的第二课,由青协社工黄民信(阿信)主持,上一堂教他们寻找及确立个人目标和梦想,今堂就教梦想与性格的关系。学生在一张纸上回答关于性格、工作取向、兴趣及技能等提问,反复测试自己。
你是哪种人?
有些学生确是当作心理测验,填得好快,心急想知结果。每人最后得出“性格密码”,由6种职业性向类型其中3种组成,譬如有人是“艺术型+社交型+进取型”,有人是“探究型+艺术型+现实型”。
职业性向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和职业指导专家John Holland,开发职业性向理论,把职业和性格倾向分为6种(R、I、A、S、E、C):现实型(Realistic)、探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交型(Social)、企业型(Enterprising)、传统型(Conventional)。
“每个人其实6种都有,但会特别倾向某3种类型,看看你适合哪种职业,与你梦想的工作是否脗合。若是,你工作时便如鱼得水,若非,就想想如何让自己有这些特质,能做到这工作。”社工阿信拆解整份问卷,是以John Holland的理论为工具,为学生找寻符合自己性格的职向。
“哪个同学感情丰富?有谁常追求完美?”在座学生听着不时起哄,又手指指邻座同学,全班爆笑。阿信笑说:“明白了各类性格特质,以后识男仔、识女仔更易,因为你掌握了与他们相处之道。”学生掩嘴偷笑。
这堂生涯规划,好像让学生重新发现了自我,为自己找到形容词,也用上同一套理论和6种职业类型分类,思考不同工作需要的性质。学生Kiko课后先说测试很准确:“确定了我适合酒店款待这行业。”转瞬,她又一脸茫然。
填写性格和职向测试是每个中学生涯规划教育必经的一课。然而,学生在回答时已先了解自己?抑或由问卷上的选项、剔号和分数得出的结果来告诉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刘鸣炜:性格可以量化?
16、17岁的中学生可能年纪还小,对自己认识不足,或填不懂,若是已投身社会的成人呢?我们请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席刘鸣炜也到一所中学填答职向测试问卷。36岁的刘鸣炜在过程中同样不断反问自己:“我是一个愉快的人?都算吧!?”遇到选填“诚实”、“谦虚”、“坦白”等等个人特质问题,又被记者反问:“怎样评定自己有这些特质?”刘于是为每个特质,逐一细想自己平日如何待人处事。
测试后,他对一些题目和填法依然满脸问号:“不知道要用主观或客观想法去填?为特质去给予分数,究竟应在4分、5分之间怎样下决定?明白填问卷要机械化少少来填,但性格真的可以这样数字化?”
在数页问卷逾200条问题中,同一或近似特质的问题重复又重复,最终确定填答者属于哪3种类型。刘鸣炜发觉:“人好有趣,明明自己有这些特质,却要透过填问卷来了解自己。这测试给中学生一个详细的提示,提醒他/她是个怎样的人。”
一份问卷的转化
在职业选择表中,刘鸣炜想当演员,却发现自己完全不属“艺术型”;测试结果又显示,他适合修读文化管理学,“但我自小不擅艺术文化那范畴啊!?”结果还列出他这类型适合读历史系、媒体学,日后能从事警察、售货员或活动助理等工作职位,“警察和售货员两个工作有什么关系?”
刘鸣炜目前担任多个公职,亦是父亲刘銮雄家族企业的董事会主席,“我十六七岁时志愿不是担任这些公职或地产公司主席,我好肯定当时想做的事与今天的发展不同。”求学时,他想过做律师,如今他形容当时是“错觉”,他在律师行实习过,也曾从事金融业,很快觉得工作沉闷不适合自己,但后来发现自己对研究法律有兴趣,又跑去读博士。
“我的家庭背景确令我少了经济财政的忧虑,能做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但很多与我背景相似的人又走着不同的路。”外界常讪笑甚至指摘他是“坚离地”有钱人,未能体会其他阶层的困难;他却说不论贫富,各人的人生也要规划,同样不能顺利走来,“规划只能是短期的三四年,问我十年后会怎样,好坦白讲,我想像不到。”
类似的性格和职向测试,很多学校和机构在生涯规划课初堂已派予学生,有中学生说自己已是第三次做这种问卷了,答案结果一样:“唔知做嚟做乜?”刘鸣炜看着这份职向问卷,亦追问学生了解自己后,该如何消化这些概念,成为生涯规划的一部分,转化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生涯教育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美国。初属职业辅导,帮青年认识自己能力和职向,提供职业资讯;后来多名学者提出“生涯规划教育”一词,认为除了职业规划和理解工作世界,每个人也需了解工作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意义,进而认识个人在家庭、职场、社会等等不同社会角色及价值。
生涯教育在香港的中学,一向以“升学及就业辅导”面孔示人,包括在2005年的“商校合作计划”,以及2009年实施新高中课程后,教育局希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共通能力,并于2014年落实每年拨款约2亿元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开宗明义要扩大和深化以往校内的升学及就业辅导。
生涯规划课的教学成效之一,是学生填毕问卷后,将更了解自己性格和兴趣,从而订立未来学习和升学就业等目标。其实在我们中小学时,老师也常要求学生“订立目标”。例如在岭南衡怡纪念中学,学生手册“My Goal”一页,就要求学生每年开学都要填写目标、具体步骤和实行方法。
该校副校长关国业说,学生除了不断检讨自评,家长也要写意见回应;班主任从旁观察和督导后,写下评语。“别人可能以为好简单,生涯教育就是要先教学生订一年的目标,所规划的事不能太远,否则好‘离地’,一个中学生根本不能计划到整个人生。”
该校今年申请把教育局发放的50万津贴转为聘请一个常额老师,固定负责统筹校内生涯教育课程。据教育局数字,今个学年全港有逾160所公营中学亦这样做。关副校说,比起外购服务,聘请外间的青年辅导和社工入校讲解等活动,学生更需要一位老师持续的辅导,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目标。
生涯规划教育不止是填写问卷,学校老师和社工在学生完成问卷测试后,还有更多的后续辅导的工作和延伸教学。岭南衡怡纪念中学校长李志霖认为:“中学教育有老师陪学生一起成长,中一、中三、中五和六各有重要关口。我们不是要为学生定型,而是要不断检视他的转变。这是很微细的教育功夫。”
不过,学生似懂非懂的上生涯规划课,在工作纸写上“我的梦想”、“未来目标”。但当记者问他们怎样实现,10个有8个都认为若考不好文凭试,有梦想也是空谈,“多元出路”只是考不进大学的宽慰说话;他们异口同声追问:有了未来目标又怎样?主流教育下,当中学生只管读书考试,如何学会规划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