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安全.有片】吊手岩悲剧不应重演 行山保持戒备告别意外
本月21日,两名行山人士于马鞍山吊手岩被困,消防总队目邱少明因救援而堕崖,不幸殉职。有人指出,网络成为帮凶,读者会因为一、两张“靓相”而冲上山拍照“打卡”,事前又没有衡量能力,迷路或被困时又不懂说明位置,延误救援又浪费人力物力;另外又有人指责行山人士缺乏基础知识与道德,因要“呃LIKE”就这样自私自利,即使准备不足都勉强行山。自然本来开放予大众,行山亦有益身心,但如果因为冲动就妄顾安危,意外随时发生,更会令救援人员陷于困境。争论之余,如要避免悲剧重演,就要认清楚行山危机,提升安全意识。
“大热”地点人流多 为靓相不顾安危
Johnny是香港地质公园导赏员,资历已有10年,经常带队行山,他指出马鞍山的山形崎岖,该处包含各种不同岩石。发生意外的吊手岩难度甚高,必要时需手脚并用,而且渔农自然护理署亦已竖立警告牌“往吊手岩之山路极为险峻 请勿前往”。
不止吊手岩,越来越多人挑战高难度山径。有些人往往因为网上一两张“靓相”而一窝蜂涌去几个山头,刹那间大热的地点既未能承载突然暴增的人流,而且不少人相信“新手易行”等宣传语句,忽略当中的危险。其他行山陷阱:【香港大峡谷】冲沟奇景有陷阱 路窄跣脚易仆倒 准备不足会出事
零警戒 带蛋糕上自杀崖庆生?
“为了‘呃like’,风险已被忘记,我曾看见飞鹅山上,不少人坐在自杀崖的崖边拍照。”TrailWatch的发言人亦指行山人士警戒心低,水塘排水口、已封的矿洞都是打卡热门地点。
“他们太轻率,难度越高,所需经验越多,我近来见自杀崖经常有救援队来救人。”他忆述有些人带齐拍照装备上山,没有考虑行山所需体力,未到一半已气喘;更荒诞是有一群人带了蛋糕到该处庆祝生日。
“适当地点做适当的事,很多人不太了解行山是甚么一回事。”他指出地面、山上变化很大,日与夜的山径是两个世界。天气亦是不少人忽略的一点,今次的意外是一个警号,“好像吊手岩那边,这么潮湿,很易‘跣脚’。”春天潮湿多云,山腰以上多被云雾包围。他不认同网络上有些人只强调山野景色如何壮丽,却没提及有关难度的要点,大众亦需要有警戒心。
记者向消防处查询求救数字,消防处回复指2016年已有357宗攀山拯救事故,接近平均一日一宗,对比2012年,2016的受伤人数增幅达46%。
行山越普及 知识越贫乏?
人类是否总是犯重复的错误?“其实行山人士,尤其对行山有浓厚兴趣的,不免会想深化经验,提升自我境界,香港地形复杂,捆边、攀岩、行涧都会有。”试行不同路线的探险心态尚可理解,Johnny强调高估自我能力,装备不足才是意外频生的主因。
“甚至见过带人行山的‘领队’竟然到危险的岩石上拍照,不顾现场环境安全。”Johnny不认同行山逞英雄,因会令人“有样学样”。而行山想“升呢”,挑战自我,无可厚非,但始终要当个负责任的登山者。
“行山是经验与知识的累积。”
“科技越发达,‘原始’的工具就被无视。”Johnny认为行山的人多,会看地图的人少,“基础山艺知识是必须的,这是责任。”TrailWatch的发言人亦感叹,主流社会似乎不太重视自然知识,城市人不太理解大自然。行山本来无分对错,无论上山动机如何,做个负责任的登山客,才能避免悲剧重演,保护自己与他人。
“值得一看的美景一定有难度,(行山)要有回报就要付出。”
行山安全小知识
了解行山安全,提高意识,Johnny有以下建议:
1. 善用资源
行山前不妨参照渔护署的郊野乐行,网站有不少资料,包括装备、路线资料、郊游及求救须知等,应用程式则有离线路径地图可供下载。另外,出发前除了网站资料,亦要参考实体地图。
2. 留下线索
行山前,可以先跟家人、朋友交代路线,亦不妨加入不同的whatsapp行山群组,行山前把路线传送出来,落山后报平安,以确保安全。
渔护署郊野乐行应用程式,有GPS 留踪服务,手机应用程式透过使用者手机GPS 定位,自动定时通过流动网络数据传送,记录远足者位置。而资料只会储存7天。另外,非智能电话用户可使用“50222远足短讯留踪”服务。
3. 求救有法
求救时必须留意附近的标距柱及座标,或者观察附近的景物,以确定位置。另外,行山人士亦可联络渔护署的管理站,管理员较熟悉山势,24小时均有职员驻守。
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