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麟街遗迹】百年唐楼证开埠华人生活 保育团体对评级不感乐观
位于市建局H18重建项目范围内、中环阁麟街的唐楼砖墙遗迹,以及威灵顿街120号“永和号”唐楼经保育团体考证,皆属于19世纪香港开埠初期建成的第一代唐楼,互为见证当时华人生活面貌。3月7日的记者会上,永和号关注组发言人徐圣杰说,1月经市建局批准进入永和号视察,认为值得全栋保育,反对市建局提出仅保留两面外墙的“大三巴”式保育方案。
一直争取保留阁麟街唐楼砖墙的中西区关注组成员罗雅宁表示,3月9日古咨会将开会讨论遗迹最终评级。早前她反驳古迹办的说法,即遗迹属建于1930年代的唐楼,并非19世纪的产物。罗雅宁则以建筑法作证据,指砖墙属“背靠背”唐楼一部份,1903年政府修改建筑法后,唐楼必须留有后巷。她曾向立法会申诉部求助,但古迹办没有回应申诉部的质疑。她担心会议当日,古咨会换届后的新委员不熟悉事件,可能会被古迹办“夹硬”通过不予阁麟街评级的决定。
唯一开埠初期建成的完整唐楼
建于1879年的阁麟街10间“背靠背”唐楼的砖墙遗迹与永和号,都是开埠第一代唐楼,特色是以广东青砖兴建,无后巷,唐楼互相紧贴。1878年中环大火,焚毁多间唐楼,阁麟街唐楼与威灵顿街120号唐楼分别灾后重建。但阁麟街唐楼后来被清拆,仅余砖墙遗迹。威灵顿街120号地段的业主则多番转手,最终成为70多年历史的“永和号”海味杂货店。因被市建局划入重建范围,永和号于2009年结业。
民间保育建筑师徐圣杰去年9月开始撰写永和号历史报告,指该地段于1840年至1879年间经多名业主转手,包括名牌连卡佛创办人Thomas Ash Lane和Ninian Crawford。火灾后重建4座背靠背唐楼,永和号是其中之一。他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资料上找到一帧香港鼠疫爆发时,卫生督导员视察中环嘉咸街的相片,发现左上方的唐楼是永和号前身“镇南”金银器店,断定永和号唐楼早于鼠疫爆发前已存在。
团体制3D模型呈现阁麟街遗迹
中西区关注组罗雅宁说,由于砖墙遗迹有部份位置在行人扶手天桥下,难以探入。为使公众更加了解,中西区关注组聘请硏究顾问,以立体摄影测量学技术为遗迹制作摄影合成的3D电脑模型。意大利顾问公司GRS的代表Remi介绍,模型透过高像素相机,在砖墙各个方位连续大量拍摄相片,将相片高度重叠而成,解像度准绳至厘米。
不过,古咨会上次开会已决定不予评级阁麟街遗迹,古迹办指遗迹属建于30年代的唐楼,并非1879年落成。罗雅宁反驳,“如果是30年代的唐楼,通常是用英国红砖及红毛泥,混杂石屎兴建。”城西关注组成员张朝敦也说,1916年阁麟街其中一座唐楼被政府钉契,直到1968年才解除。
“一旦钉契,这批建于斜坡的背靠背唐楼,不可能全部重建。即使随便重建一座,又会影响整批唐楼的土木结构。”张朝敦又指,该批唐楼业权分散,有9个业主之多。其中1名简姓业主由1916年持有物业到1952年,另1名邝姓业主由1916年持有物业到1947年。“古迹办无视建筑法修订、业权资料及砖墙物料的年代,仅凭租务法庭文件对唐楼的估算,一口咬定是1930年代重建,并不合理。”
明日(9日)古咨会将会讨论及确定阁麟街遗迹的最终评级,咨询期内古咨会收到500份书面意见,当中497份反对阁麟街砖墙遗迹不获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