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中国留学生只身远赴乌干达 难民营前线当实习生助重建生活

撰文: 吕诺君
出版:更新:

近日乌克兰战事持续引起国际关注,远在另一方的非洲同样战火不断,长期以来也有不少人被各地之间的冲突威胁生命和安全。正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就读国际教育发展、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实习生孙逸飞,虽然大可选择处于安逸,他却于早前选择只身前往到乌干达前线,希望透过不同项目协助当地难民改善生计。刚满25岁的他更表示,希望余生仍能继续为帮助难民作出奉献。

刚满25岁的孙逸飞(右二),透过在联合国难民署乌干达永贝分办公室担任前线实习生,希望透过不同项目协助当地难民改善生计。(受访者提供图片)

位于东非的乌干达是收容最多难民的非洲国家,在这个全球数一数二大的难民营中,刚满25岁的孙逸飞,透过在联合国难民署乌干达永贝分办公室担任前线实习生,经常到访难民营接触难民,希望透过不同工作协助他们重建新生。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资料,乌干达目前有1,573,291名难民和寻求庇护者,他们大多因原籍国有冲突而前来寻求安全,其中61%来自南苏丹,29%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DRC),还有其他国籍的难民来自索马里、布隆迪和卢旺达等等。

离乡别井工作的这段时间,他不但要克服浓烈的思乡之情,更经历了疟疾及恐怖威胁等困境,但也无阻决心。(受访者提供图片)

孙逸飞指,2019年时留意到联合国难民署(UNHCR)的计划,申请参加后,那年暑假也曾去过乌干达参与实习工作,但当时主要围绕在首都一带。至去年6月,他开始到北部地区永贝的Bidibidi难民营工作,该处的生活环境比他想像中的更要简陋,离乡别井工作的这段时间,他不但要克服浓烈的思乡之情,更经历了疟疾及恐怖威胁等困境,但他也不以为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能力和技巧才有所提高嘛。”

在联合国难民署的协助下,乌干达当地实施了不少难民政策,例如允许难民将土地用于住屋和农业、工作以及在全国自由流动。孙逸飞的工作,包括参与不同项目,支援生计外亦协助难民获得重建新生的技能,其中包括了建设鱼塘的项目。孙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希望通过让难民建设鱼塘来获得食物,即使日后回到故乡也可以运用学到的技能,虽然自己每日也要顶着酷热天气实地视察,“但是见到他们工作得很卖力,很认真地挖鱼塘的洞,每天也有一点感触。”

难忘乌干达高材生无法获得政府奖学金升学

孙逸飞又透露,近日正在帮助难民学生申请高等教育和奖学金。其中有一位成绩优异的难民学生,因父亲早年去世,一家八个孩子由母亲独力养大,生活虽不容易,却无阻他要接受教育的心。他的梦想是学习地理,以便回到他的社区并帮助解决干旱和森林砍伐等问题,在两年的高中教育中,他成为了乌干达表现最好的学生之一,然而,由于他是难民,这名学生无法获得乌干达政府的奖学金。孙希望通过联合国难民署,能让这名孩子实现在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梦想。

另一个令他深刻的故事,则与一个和他母亲同龄的女人有关。在他们的定期访问中,这名女子分享说,来到乌干达以前,她在家乡目睹侄子在她面前被杀,害怕同样的命运会降临到她和她其他亲人身上。当她来到乌干达时,需要独自抚养承受过创伤经历、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虽然有着单身难民母亲的身份,但这名女子成为了社区领袖,并为其他需要支持的妇女和女孩发言,还在面包店集团等民生活动中担任过许多领导角色,“当她向我们展示这样的毅力、利用她的经验激励其他的女性时,这令人很感动。”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资料,乌干达目前有 1,573,291 名难民和寻求庇护者。(联合国难民署网页图片)

疫情持续为支援工作增添困难

疫情影响全球,也为支援难民的工作带来挑战。孙逸飞指,在新冠肺炎的预防措施下,接触难民的机会有限,且由于无法亲自见面,WiFi在难民营中也不稳定,他们与一些非政府组织合作伙伴沟通也有困难。幸好当地政府自本年1月底起,已取消了宵禁和行动限制,让大部分情况回复至疫情前,“我认为现在我们将能够为难民提供更多支持......如果可以的话,未来也会想一生都奉献在这个范畴上,去帮助世界各地的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