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只有楼房没有“建筑”?建筑展搜罗中港两地百大好建筑
一个光速发展的城市,十年足以将社区面貌翻转——历史建筑被拆卸、百丈高楼倍增。新建筑来不及看已被更新的一个夺走目光,更何况我们总是低头。《十年百名建筑展》挑选了本地及内地共100个举足轻重的建筑项目,展现新旧建筑师对城市及建筑的思考,以两地建筑对照城市、建筑、自然及人的关系。
“有人说,香港只有房子,没有建筑。”是次展览策展人、香港大学建筑学系助理教授高岩说 ,香港的建筑因为密度高、对土木工程要求高,以至建筑设计不时要为工程妥协,故有人认为香港建筑很闷。不过高岩说,不少香港公共空间、基础建设的例子曾吸引国外人士来考察。
他指,香港建筑发展历史长,业内有不少规范,因此大项目多由大公司夺得,年青建筑设计师的发挥空间相对少,不少本地建筑师北上寻机会。正因如此,不少“香港制造”(即香港人构想)的优秀建筑都在内地及海外落成,惟乏机会及空间向公众介绍,故策划这次展览,希望让两地建筑达人及公众对话。
在入选的50个本地建筑内,除了商业及住宅项目,更多是半官方机构、教育团体的项目,也包括不少公共空间的新尝试及旧建筑活化项目,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八门亭、坚尼地城游泳池、拔萃书院新翼、希慎广场等。以下为大家介绍其中三个富有特色的建筑:
公园有货柜改造的展览场地?
康文署管理公共空间的手法不时被批评过严,但如撇开管理手法,近年一些公共空间亦有在建筑上作新尝试。1973年落成的观塘骏业街游乐场主要设施是硬地足球场,随着当区转型,公园被认为脱离观塘转型为商贸区的社区需要,故政府将游乐场打造为“具有地区特色的绿色艺术坊”,望吸引附近上班族享用。游乐场于2012年进行大型翻新工程,为全香港首座以工业传统为主题设计的公园。当中有4座由货柜改造的展览场地,用以介绍观塘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及工业历史。
百年警署变绿色学院
香港保育做得差,可能是近年的公众印象。不过,近年也有不少好例子。入选100项建筑之一的旧大埔警署建于1899年,属一级历史建筑。2010年,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藉“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计划”将该歷史建筑群活化成“绿汇学苑”,推广永续生活。除了将破落的建筑群活化并给予新意义,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亦保育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如百年古树及鹭鸟林。“绿汇学苑”上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荣誉奖,属2016年度香港唯一获奖的文化保育项目。保育历史建筑咨询委员会主席刘智鹏指,绿汇学苑活化效果理想,如长期被围封的走廊经复修后回复第一代面貌,亦有大量公众活动。
雷生春保留外观 改建中医中心
位于深水埗的雷生春亦是近年为人称道的保育例子。这栋战前唐楼约在1931年落成,从前地面是“雷生春”跌打药店,上层则为住所,“下舖上居”。浸会大学将其改建为中医药保健中心,保留大部分外貌及建筑设计如骑楼式外观、栏杆装饰、“雷生春”石匾等,并提供中医服务。大楼地面现作凉茶馆及展示区,一楼至三楼作中医药诊所,地面展示区免费开放。雷生春位于人口老化的社区,老街坊亦时有看中医,不失为一个切合时代及社区需要的改变。是次展览亦设多个座谈会及“童。建”孩子专区。
展览日期:2月17日–3月5日时间:11:00am – 8:00pm场地:PMQ 元创方 Qube, 2/F, Marketplace, G/F费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