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LARP︱真人实境角色扮演游戏杀入香港 连主妇都乐在其中
陈年失修的旧楼,灯光忽明忽暗,窗外吹来阵阵阴风,诡异的气息慑人得很,令人不禁屏息凝气。突然,一把刺耳的尖叫声划破寂静的空间,地板渗出淡淡的血水,一名长发女子在半敞的门外若隐若现⋯⋯只见于电影般的震撼情节,绘声绘色地重现眼前。玩家置身在精心设计的布景中,活灵活现地演绎着不同角色,一场“剧本杀”正在紧张上演中……
“剧本杀”又名“LARP”(Live Action Role-Playing),是源自欧美的真人实境角色扮演游戏。身穿戏服的玩家需依照剧本演绎不同角色,根据房间布置、道具和游戏主持人的线索破解谜题,把剧情抽丝剥茧,合力找出故事真相。每个剧本如第二人生,是经历一次便不可多得的体验。
记者|何琛仪 编辑|李承璋 摄影|何琛仪
“记得有次主持人竟直接以‘拱桥’姿势倒爬出来,情节极具爆炸性,我心中不禁暗忖怎会如此专业?然后就觉得剧本杀为我开启了一个新世界,一瞬间觉得值回票价!”一说起剧本杀,就读浸会大学二年级的Nature顿时眉飞色舞。
剧本杀玩家在选择角色后便会获得相应剧本,他们需研读并掌握角色的身分及任务。玩家亦要代入角色,交换剧本资讯,并在场地内取得解谜线索,一同揭开剧本结局。最后主持人便会引领玩家回顾剧情,公布剧本全貌。这款游戏的趣味在于角色演绎,如扮演凶手的玩家应在众人查案时隐藏身分,查案的就要努力揪出凶手。最近这股风潮吹到香港,成为不少年轻人新兴的消闲聚脚点。
今年夏天初次接触剧本杀的Nature形容,自己本有些社交恐惧,较不懂得与人交往,但玩过几次剧本杀便逐渐意会要投入,主动与人倾谈,因要寻找切入点交换角色资讯,梳理剧情。她至今已玩过二十多个剧本,一局剧本杀平均需时四至五小时,所以她多数会在晚上下班或放学之后去玩。“平均来说一个月大概都花千多元。”她也坦言非小数目,那究竟剧本杀有甚么魅力令她醉心,一玩再玩?
结合戏剧推理元素 剧本杀带来沉浸式体验
剧本杀种类五花八门,有“恐怖本”、“推理本”、“情感本”等等,玩家人数和性别比例会因应剧本调节。“情感本”注重情节,旨在带动玩家的情绪和思考,其他种类的剧本就带领玩家享受惊恐的感觉或解密的乐趣。
众多剧本中,Nature对情感本印象最深刻:“(玩剧本杀)好像让我有机会去体会他人的感受,譬如有个有关父爱的剧本《山之神》,故事中父亲的角色设定最后有反转,玩完会反思自己和爸爸关系好像不太好。”事后她跟不是同住的父亲增加交流,更珍惜和他相处的时光。她笑言连父亲都察觉到她的转变,以为女儿有求于他才突然关心。Nature又指相较电视或书本等媒介,剧本杀是以第一身,而非抽离的视角感受。更深刻之余,得以通过反思剧情,改变现实的自己。
主持带动玩家“入戏” 得认可感满足
就读中文大学三年级的Harry,同样觉得比起其他游戏“局终人便散”,剧本杀会让玩家一再回味过去的游戏体验,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与令人反思的威力,比起任何课堂教学来得更强。对剧本杀的喜爱,使今年2月才接触剧本杀的他,短短三个月后便自荐成为主持。Harry直指当主持人需要主持大局:“要花更多时间来研读剧本细节,清楚每一条线索,确保游戏过程没有破绽”,肩负的责任重大。
Harry为了主持情感本《山之神》,花了一个月熟读剧本,最终成功带玩家进入那虚幻的剧本世界:“我记得最后七个玩家像上演悲伤交响曲,喊得惨过丧礼。”对第一次主持游戏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他也被剧本渲染的亲情感动得不能自已。Harry形容自己表演欲强,当演绎能带动玩家,得到掌声就是支持他继续做主持人的动力:“我无机会在大荧幕演戏,那便在小剧场演绎自己,达成一个小小的梦想。因为剧本杀让我演绎另一面的自己。”
寓兴趣于副业 桌游迷投身营运剧本杀
一场痛快淋漓的剧本杀,角色戏服、场景构建、主持人和剧本缺一不可,对剧本杀营运者有一定挑战。现职公关的刘锦辉是个桌游爱好者,早在2017年底就曾与另外三位朋友,开设提供桌上游戏的休闲娱乐场所,他去年6月便看准了剧本杀的商机,遂将场地全面转为剧本杀体验馆。
“原先的体验馆在搬迁之前全部场次常常爆满,即使现在扩张后预约也可能要排到一至两个月后。”这项游戏受欢迎的程度,令刘锦辉决定从原先仅700呎的场地,扩张至现在两间合共3000呎的剧本杀体验馆。
扩张后的场馆有更丰富的场景布置,不同房间的装潢更能配合多样的剧本设定,强化沉浸式体验:“我喜欢剧本是在于它建构的世界观。”他举例一个近似达文西密码的剧本《2026》,能够串连许多真实历史事件,并以神秘组织的传承将多个故事线串连,十分像真。
当然,决定将店铺全面转型,无可避免地要考虑能否回本。一场千来元进账的剧本杀换算过来:“一个月虽有接近六位数字的支出,但亦有六位数字的收入。”收支相抵后利润有限,且扩张新场地,亦已把之前赚的全投资进去 。因光是装修、隔音、道具等都已花了四、五十万。虽然未知能否回本,但他仍抱乐观心态,因剧本杀对他而言是兴趣为主,不是为赚钱:“好像‘看着BB出世,自己一手一脚揼出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香港的剧本杀市场才刚起步,店家常要一手包办营运的大小事务。因此刘锦辉在开始营运体验馆前,还需筛选合适的剧本,并不断测试和修改,确保其难度适中,没有逻辑漏洞,而且行文用字都切合香港玩家。香港本地作家不多,很多店家只能从内地购入剧本。刘锦辉也因此买过不少数百至数千元不等的“伏本”。
所谓“伏本”,可能是文笔堆砌,或铺排虎头蛇尾,推理牵强。一个剧本洋洋万字,遇上“伏本”唯有忍痛“封本”,免去后期修改的时间。话毕,刘锦辉也忍不住站起来示范:“其中一个玩家是目击者,从窗边目睹凶案发生;分别看到一人站立,一人‘瞓低’,但原来‘瞓低’的才是凶手,而被杀的人原来站着被绑住手脚。但常人被绑理应挣扎,为何目击者会看不到?这种设定就是不及格。”
编剧寄情于本 乐见更多本土原创
香港剧本杀市场刚刚起步,已有人愿意全职投入其中。夏目贝(笔名)第一次接触剧本杀便一试爱上:“整个游戏五个小时,我都没有看手机,便觉得这个游戏能使人投入。”
后来不幸遇上车祸,本为调酒师的她因无法久站而休养了半年,正愁无聊之际刚好受朋友邀请,又撑住两枝拐杖去玩了一次剧本杀:“我颇喜欢这个游玩方式,但那次的故事有点不如人意。我就想,其实游戏机制也挺简单,我又整天都在家,不如自己写。”就这样,有过编辑工作经验的她,就用了一、两个月,在2018年草拟了第一个剧本。
谈及创作灵感,她喜欢将感兴趣的题材放入剧情,例如她喜欢电影《铁达尼号》,便写下以船难中的救生艇为场景的剧本《沉没之后》。夏目贝至今写了八个剧本,虽然为数不多,但较受欢迎的本,如加入神秘学元素的《放学后的降灵会》已经开了过百团,自己带团的收入也因而上升。她坦言希望剧本以推理为主,再附加不同的互动元素, 以《沉没之后》为例,因为加入了求生元素,船上资源不足,游戏中间会由玩家投票“杀死”其他玩家:“玩家在这个背景下会有很多不同的演绎,虽然设定一样,但每一团出现的结果都不同,很有趣。”
夏认为香港太依赖内地剧本,但不少剧本质量不佳:“可能凶手与死者对彼此都很重要,但凶手有个不想被死者知道的秘密,遭第三者发现而勒索凶手。我们直觉会认为应杀死勒索者,但那内地剧本却是杀死死者。这样看,凶手的选择就有点自相矛盾。”为了鼓励更多本地作家学写故事,她今年5月开班教写剧本及主持。
她又提到教授撰写剧本杀剧本时,最重要是不要把自己放得太高。因玩家才是本体,游戏才是最重要。剧本杀与小说、电影剧本的文体完全不同,分别就在游戏性,剧本杀里没有人是配角:“你给予玩家剧本,他就要有所为。”
夏目贝对剧本杀前景依然看好,她观察到不论青少年,还是四、五十岁的玩家都会沉迷其中:“主妇团很厉害!一个月可以玩三十多团,每天都可以开团,周末更可以玩两团。”当卡啦OK和派对房间场所因疫情锐减,剧本杀正好提供新的娱乐方式:“香港成年人‘玩’得太少 ;倒不是说声色犬马的玩乐,而是正气的游戏太少,好像去玩就是不正经的形容词”,她认为剧本杀正好能让玩家聚首一堂,好好交流。
【本文获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习刊物《大学线》授权转载,原文:剧本杀杀入香港——玩家演出第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