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打麻雀】手雕麻雀舖养活一家六口 湄姐留守家业40年

撰文: 余思朗
出版:更新:

“做麻雀和做人一样,要刚柔并重。”红磡熙来攘往的宝其利街上,有著湄姐小小的店,运气好的话,经过的时候还能见到她埋首雕麻雀。湄姐,全名何秀湄,是香港仅余几名雕手工麻雀的匠人。当天记者冒昧到访,说觉得手造麻雀很有趣,想访问她,幽默的湄姐说:“你哋觉得有趣,哎,我真系觉得(你哋)好有趣!雕麻雀好辛苦㗎。”香港手艺,于我们或是猎奇,于她却是真实的生活。
摄影:黄宝莹,余思朗

从父亲的创业梦说起

湄姐的故事要由何先生的创业梦说起——即是湄姐爸爸。“我爸爸以前在中环威灵顿街当‘大掌柜’,后来想自立门户,便买了这个舖位,以前啲人胸怀大志嘛。车,咪又系细细间舖。”于是1962年,她举家随爸爸的创业梦搬来红磡,一家六口住在楼梯底下的舖仔,当年湄姐五岁。她忆述,那时红磡非常热闹,舖外面满是小贩档,行两步便是街坊俗称“大厂”的黄埔船坞,孩子们“与街为友”——跳大绳、拍公仔纸,要不跑到大厂玩一二三红绿灯,晚上就回到舖仔睡觉。“呢度冬暖夏凉,冬天就(把孩子)队晒入去,夏天就瞓街,尼龙床啊、帆布床。爸爸妈妈就瞓阁仔,像太空舱。蹦蹦跳,哈哈笑,就是我的童年。”湄姐说话总是有趣地押韵。

97为家业拒移民 “我又唔惊坦克车”

麻雀本身耐用,手雕麻雀又算是偏门生意,一直以来生意一般,也没大起大落。“唔吉利的话就买多两副,吉利的话一副都有排用,打亲都赢(会一直用),唔吉利的话你都揼咗佢啦。”原来还有麻雀旺人这种说法。虽然生意一般,爸爸始终想留著这门手艺,著他们四兄弟姊妹学师,但只有身为二姐的她和弟弟肯学。

她小六开始跟店里的师傅学师,雕旧麻雀,熟习徒手雕出字型,后来弟弟转行、原料厂北上、行家各散东西,她却一直留守,转眼间雕了四十多年麻雀。

湄姐用了40多年的工具箱,年轻的她已是一头短发,很有学警出更的感觉。
其他花皆是用雕刀雕,唯独筒子要用钻,她说以前最怕这个钻,稍一不慎便会打到头。

很是土炮的工序,吸引不少途人驻足停看:“哗,比我睇下!”、“咁快手嘅!”楼梯底的舖仔半开放式,街坊常常路过搭上两咀又离去,湄姐也坐著边做边聊,“我成日叫佢哋唔好同我打麻雀啊,我无个只(牌)就雕个只!”记者接著问,你平时打麻雀吗?“唔打!好嘈。不过我个孙都好嘈。”又引得哄堂大笑。

金发麻雀
红磡宝其利街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