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瓜湾安乐士多画画画 90后建筑毕业生续记楼梯舖消失后 

撰文: 韩洁瑶
出版:更新:

土瓜湾下乡道安乐工厂大厦曾有个楼梯档叫“安乐水电工程(士多)”,82岁的英叔在只有二三十呎的楼梯底营生半个世纪。去年10月初大厦法团通知他档口违反建筑物条例,须在3周内迁拆,引来媒体争相报道,热心人士更跨区来看英叔,帮他买走积压的存货。3个月人去楼空,再无人提起这个楼梯角落有过的故事,惟独一个后生仔——读建筑出身的钟智豪(生豪),仍在默默为消失的安乐士多做记录。

下乡道的一段路:对面街、隔篱舖、楼上的人都会来安乐士多买东西,“以前大家都好方便,现在舖没了,好空虚。”生豪说。(韩洁瑶摄)
生豪观察英叔的神情:“有时我不作声,站在舖外偷偷画他;有时问:可以画你吗?他就说:画啦画啦!倾下来发现他好随和。”(韩洁瑶摄)
这天生豪来画小舖空空的状态,“以前有人走过来,买汽水倾两句,现在只剩石屎墙,没人也就没气氛了。”(韩洁瑶摄)
英叔的楼梯舖没了,但“架生”仍在。(韩洁瑶摄)

冬日下午,下乡道上吹着阵阵阴风,生豪站在街边,手托画簿抓着铅笔,对住安乐工厂大厦D座空空余也的楼梯角落画画画。

安乐士多消失了。生豪记得是去年10月24日那天,大厦法团请了一个师傅来动手清拆,“听师傅说,英叔望住他动手,流了一滴眼泪。自那天起,他日日依旧回来。我碰见过他几次,大家互相问候一下:近来做些什么呀?他说坐坐行行,每日在这里坐坐睇睇报纸,行行(对面的)公园。”

听见生豪讲起英叔,揸货䢂的阿叔忍不住搭讪:“佢上昼多数喺度,就坐𠮶度。”阿叔顺手一指升降机房旁边一张椅,靠墙还有两把写着“安乐电器”的木梯和一个白铁信箱,“咪系英叔嘅啰!”

楼梯舖 空间运用的智慧

“传媒称他‘英伯’,我们楼上楼下街坊都叫他‘英叔’,习惯叫他的舖做‘安乐士多’。士多原名叫‘安乐水电工程’,七八十年代土瓜湾工业兴盛,这区有好多玩具、塑胶及制衣厂,工厂大厦对水电维修需求大;后来工厂迁上大陆,英叔慢慢转型卖烟仔卖汽水。”

22岁的生豪,去年8月来看安乐工厦的朋友,当时他正要为中国四川一个有二三百年历史的村落做纪录,朋友建议他也记录英叔,他欣然接受,对英叔的空间运用很感好奇:“楼梯底愈向内,(天花)愈斜的,最矮的地方甚至不足一米。他的舖有两个大招牌,油漆的质感加红白两色,与现在的多彩闪闪炅不同,好实在。而且舖名配合大厦名称,安安乐乐,好吸引。”生豪也发现,在豆润大的小舖,英叔一对巧手做了好些隐藏了的暗格。

生豪在安乐士多未拆前做了测量,按数据重画士多的侧面图。(韩洁瑶摄)
士多被拆后,英叔每日仍旧回到安乐工厂大厦,多数坐上整个上午;生豪将士多的速写上色、装表好送给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录一个平常人的历史

第一次见英叔,生豪以为他好恶,不似有讲有笑,“之后我日日来买乌龙茶。他初时不出声,后来会问我‘食咗饭未?’”生豪问准英叔做了些测量,又问小舖的历史。

“关于七八十年代香港的工业发展,听一个有经历的人讲出来好得意。以前读历史都是大事件、权贵的历史,少了平常人的关怀,现在由一个小点去看回大的脉络。”原来生豪喜欢读历史,很想去记录“一个人的历史”,就由英叔开始。

“他用了人生超过一半的时间在这小小的空间,我想记录这个空间的演变。”一般人用文字、插画去记录,生豪也会;同时罕有地用上建筑的测量图去再现安乐士多,凭着手上一些数据,他重构士多的侧面图、平面图和切面图。

另外,他会补画小舖一些物件,尤其是英叔的手艺,“装汽水的木盒是他手造的,木柜也是他手造的;那个年代好普通,现在没有了。”速写、文字、建筑绘图……整理这些纪录之后,他将于同区的牛棚艺术村布展。

在记录、再现安乐士多空间运用的过程,生豪不断问:它的清拆虽有法可循,但执法是否也应容情?“安乐小舖存在几十年了,对大厦、街坊并没有坏影响,相反它令大家都方便了,英叔有心有力,但无店可做,非常可惜。当局为何就不能让这些小店自然消逝呢?”

安乐工厂大厦的安乐水电工程(士多)封存在生豪的速写中、英叔的记忆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