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港人|负笈英国记者坚持返港种菜:香港唔系得金融同摩天大厦
据统计,过去一年超过10.9万名本港居民移居海外,有人赶在“LOTR”(容许欲移居的港人可以签证先前往英国的酌情安排入境)限期前离港赴英,却有港人甘愿回流重新开始。一名在香港新闻界从业10年,曾赴印尼采访在港受虐印佣Erwiana而获奖的女记者,赴英留学3年,本可在当地定居发展,却在此刻选择返港,转换跑道务农,为疫下本地菜农铺桥搭路,透过不同渠道向巿民推介时令蔬菜,只因她相信“香港唔系剩系得摩天大厦同金融业,农产一样有出路。”
移民潮及经济低谷影响本地农夫生意
走入新界北的华山村田野,戴着手袖仍晒得一身黝黑的阿珊,忙着收割当造的苋菜、苦瓜、薄荷与秋葵等农作物,准备周末到旺角摆档,“有农夫同我倾偈,话之前喺农墟摆卖,但疫情下好多农墟都闩咗,即使今年逐步开返,但客源随移民潮同失业潮少咗一半,有人话带10条青瓜出去,带返7条返屋企。”她语带惋惜望着部分已烂掉的农作物。
单凭阿珊外表,看不出她在报界从事超过10年,原来她曾于2015年赴印尼,率先揭发印佣Erwiana在港受雇主虐打的事件,该系列追踪报道同年获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卓越新闻奖。
翌年她成功申领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进修半年,留英的三年期间,先后攻读国际关系与公共政策硕士学位,原本按人生职业规划,她大可以留在当地定居工作,顺利获得居英权,偏偏她却选择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返港,担任一个“贴地”耕种的农夫。
有农夫话客源随移民潮同失业潮少咗一半,带10条青瓜出去农墟,带返7条返屋企。
赴英进修透过耕种结识朋友
阿珊不讳言留港务农的原因,与她家庭背景有关。她的爷爷是一名农夫,自少已见他在打鼓岭下田耕种,三餐不用外求,瓜菜随手在田中采摘便是,现摘现食的新鲜本地菜早已萌芽心坎,而她负笈在英国进修期间,大学对开有一个社区农圃,同学课余时间可自行落田耕种,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能够与来自不同国籍的同学打开话题的契机,不是你读哪一个学系,而是你种植什么。
“我遇过一个意大利同学仔,佢见到车厘茄有收成变红,行过嚟好奇问种紧咩,我话打理紧车厘茄,呢个系意大利的品种嚟,佢听到双眼发晒光,因为佢好挂住新鲜番茄摘落嚟做的Pizza,大家慢慢打开话题,所以我同佢做到朋友,系由食物开始。”
香港耕作时期长 品种较外国多
去年1月她决定返港,开始思索人生去向。“香港耕作时期比较长,比欧洲仲要长,当欧洲朋友冬天可能喺4月初仲系好冻落雪的时候,其实我已经种紧好多叶菜或者几造番茄,外国朋友见到我依然有出产时会好羡慕,令我觉得香港除咗摩天大厦、金融产业之外,本地农产都系好多姿多采好丰富。”
然而疫下严重打击本地农业的生计,她正设法为农夫找寻出路,她先在不同社交媒体建立网上平台,分享耕种心得、本地农场时令作物等帖文,甚至直播新界农场农墟活动,吸引一定人次浏览后,分三方面逐步“深耕”,一方面不定期在网媒“言志区”位于旺角西洋菜南街的唐四楼楼上办公室举行假日菜档,另一边厢在网上招募巿民参加田园导赏,例如早前西瓜应援团,便以亲子游方式带巿民落田,分辨成熟与了解西瓜成长经历,“西瓜有啲纹路浅啲有啲深啲,其实浅色个边系瞓喺农田,有伤痂代表曾经有虫害,但系唔影响甜度质素,最尾我哋摘埋薄荷,调一杯薄荷西瓜特饮,畀佢哋亲身感受时令农作物的味道。”经汲取有关经验后,她进一步扩大与本地手工艺师合作,日内开办薄荷苦瓜手工皂班,既善用卖相较差而卖不出的农作物,又可增强巿民对本地农产的归属感。
香港耕作时期比较长,比欧洲仲要长,当欧洲朋友冬天可能喺4月初仲系好冻落雪的时候,其实我已经种紧好多叶菜或者几造番茄,外国朋友见到我依然有出产时会好羡慕。
与本地甜品工场及网上平台合作
阿珊目前与至少四间本地农场合作,努力打通新界北蔬果点对点的销售渠道,除了早前获本地一间纯素手工甜品工场The Vege Lab订购数十箱本地无花果作限定蛋糕外,正与吕方妻子伍惠宝创办的买𩠌平台“Fresh To Go”商讨合作,以供应商身份向平台直销本地蔬果。“好似一条桥咁,将农产介绍畀巿区朋友知道,如果想买某啲农产品,可以透过我的平台去了解农夫的出产,其实我就系一道桥,补返两边想要的产品。”
如此花心思发展本地农产事业,阿珊坦言目前尚在始创阶段,未来还有一大段路要走才看到曙光,不过她始终相信人生与耕作一样,“当植物遇上充足阳光雨水,你施肥足够,佢就会自己揾出路,回馈好收成,咁我觉得顺应四时变化,时令作物去种植,香港农产都会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