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欺凌近年急剧增加 键盘战士“伸张正义”却伤害一代年轻人

撰文: 万里机构
出版:更新:

网络暴力是通过网络路径,以各种形式欺凌或骚扰受害人的行为。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暴力正变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一些年轻人群组,网络暴力更是普遍存在。
(以下内容节录自《犯罪心理解读》。)

▼▼▼点击率先睇网络欺凌现象为何急剧增加▼▼▼

+7

虽然网络暴力类似于传统的暴力行为,但是和传统的暴力行为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比如,网络暴力的受害人可能由始至终都不知道施暴者的身份,或者为甚么自己会被选为网络暴力的目标;网络暴力可能对受害人产生广泛影响,因为用于网络暴力的内容可以在许多人之间轻易传播和分享,并且在最初事件发生后很久仍可以使用。

网络暴力给受害人带来不少影响,主要是增加自杀风险、自我否定、焦虑、抑郁、恐惧,以及不易对他人建立信任等心理上的深层次影响;行为表现方面为不善社交、不愿出门等。

现象分析

网络暴力是否只有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才会出现?我们普遍看到的网络暴力都是在社交平台上发生,事实是网络暴力在其他地方也会出现。

社交媒体是重灾区

网络用户(尤其是年轻人)的人数愈益增加是不争的事实,除了睡觉,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花的时间比在其他地方都多。在这种高度依赖的使用环境下,基于网络的一些不良情绪就会增多,导致网络暴力现象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急剧增加。

社交媒体的讯息更新速度快、内容构成复杂亦存在许多风险,而网络暴力正是最大的风险。有研究显示,在2014年全年里,估计有100万名年轻人或接触网络的儿童在网络上受过言语欺凌、威胁或遭受过其他形式的网络暴力;而65%的社交媒体使用者即使看到网络暴力,也会选择忽略;35%的社交媒体使用者甚至经常在网络上发表一些针对某人或某事的激进言论。

延伸阅读:珉娥控诉饱受网络欺凌折磨 IG自揭精神科病历:现在连吃药都无解

+9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可以是针对受害人的任何讯息,不仅是人身攻击,很多的暴力行为在网络上都被放大,因为没甚么成本,又可以带来很严重的伤害。此外,由于使用社交媒体的用户主要是分享他们的位置、照片和社交活动等,这就给“施暴者”提供很多素材和方向,而且他们可以根据这些资讯进一步“人肉”受害人,造成更加直接和现实的伤害。

一般情况下,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涉及的因素有发布谣言、威胁、性言论、受害人的个人讯息或仇恨言论,并且不断重复和群体化传播这些负面暴力因素。其中,有一个数据很有意思,2014年的研究发现,80%的身体羞辱网络暴力言论是由女性发送,而这些言论也占了厌恶女性言论整体量的50%。

延伸阅读:【木村花自杀】艺人观众群起批评网络欺凌 《双层公寓》宣布停播

+12

游戏设计促成竞争文化

一项针对网络暴力受害人的调查显示,有16%的受害人表示自己在网络游戏中遭受过网络暴力;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如果个体喜欢暴力因素较多的游戏,那么他更有可能遭受网络暴力和实施网络暴力。

注意!
游戏中的网络暴力主要是针对男性受害人的网络暴力,女性遭受的网络暴力主要是在上文提及的社交媒体环境中。

游戏中针对男性的网络暴力的原因是,暴力游戏受众中男性较多,有性别偏差,与广泛的游戏文化相比,竞争性游戏场景对女性的吸引程度较低,而暴力因素多数都与竞争性游戏场景有关。至于在游戏中为甚么被网络暴力则有很多的解说,比如,玩得不好导致输掉比赛,对于游戏关键设计的理解不同,或者是由阵营的敌对状态引起。

搜索引擎加速传播性

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搜索引擎中怎会有网络暴力的情况出现呢?其实这个和搜索引擎的讯息排名机制有关,因为当我们开始传递自己觉得是真实的讯息时,热度愈高的,就愈会被排在前面。

但是怎样知道这些讯息就一定是真实?如果是网络暴力的虚假讯息,那搜索引擎就变成另一个战场和实施网络暴力的工具。之前有案例就是网络暴力的实施者使用一些手段把涉及暴力的讯息置于帖子最前,只要搜索相关讯息,就马上出现。这样,网络暴力讯息就会传播得非常快,影响范围也在短时间内变得非常广泛。

书名:犯罪心理解读
作者:张蔚
深圳大学法学学士;英国南威尔斯大学犯罪学与刑事司法硕士;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博士;拥有犯罪现场勘查及涉外法律工作经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本文获“万里机构”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