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果岭村清拆|逾百流浪猫无处容身 前区议员吁:揾条生路畀佢哋

撰文: 凌益琛
出版:更新:

茶果岭村清拆工程的最后期限定于9月12日,村内约400户村民陆续迁出,但由于安置措施没有涵盖动物,村民所放养、散养、饲养的超过100只流浪猫仍然流离失所。爱护动物的团体和义工持续发起救猫行动,但难以独力支撑。曾任观塘区议员的“香港新方向”地区事务主管李炜林表示,清拆工程“死线”对于茶果岭猫而言可能就是“死期”,“希望大家趁着最后一段时间,关注、广传,揾条生路畀佢哋。”

建于清朝初期的茶果岭村,位于蓝田和油塘之间,是全港仅存的“寮屋区”,也被称为“猫村”,高峰时期有超过400只猫与村民共生。(资料图片 / 梁焕敏摄)

清拆死线或是猫只死期
“关注广传揾条生路畀佢哋”

建于清朝初期的茶果岭村,位于蓝田和油塘之间,占地4.65公顷,是全港仅存的“寮屋区”,又被称为“猫村”。因为寮屋卫生环境恶劣,村民都会养猫减少鼠患,而区内密集的铁皮屋、狭窄巷道和废弃角落,正好形成猫群的栖身之所。不过,由于猫只多数都是放养,而且未经绝育,导致繁殖失控,据报高峰时期全村有超过400只猫。2023年,特区政府确定茶果岭村重建计划,要求400户村民分期于2024年及2025年迁走,以兴建4,500个单位,其中3,000个用作安置。不过,重建方案和安置措施未有涵盖流浪动物,加上公屋对于饲养猫只有一定规限,自去年7月启动清拆工程以来,不少村民选择遗弃猫只。

曾任观塘区议员的“香港新方向”地区事务主管李炜林,近年主力新界北区工作,但仍关心旧区事务,在Facebook专页呼吁关注事件。“寮屋居民终于可以上楼,但喺社区里面嘅猫猫呢?”李炜林指出,茶果岭村第二期清拆期限定于9月12日,之后就会全面封村平整土地;因此,清拆死线对社区动物而言“可能就系死期”,“希望大家趁着最后一段时间,关注、广传,揾条生路畀佢哋。”他又附上由提供动物救援服务的义工团体“柠浪同行”所负责的“暂托”和“领养”茶果岭猫的连结,呼唤市民多加留意。

茶果岭村第一期清拆工程展开之前,“柠浪同行”已经伙同一些村民义工入村救猫,包括投喂、医治、暂养。“柠浪同行”创办人之一Jackal曾向传媒表示,当时茶果岭村有约100只流浪猫,而在第一期清拆范围内生活的有20多30只。短短一年内,“柠浪同行”已经拯救了70多只茶果岭猫,但因资金有限,加上领养人士越来越少,他们越来越难支撑下去。今年6月8日,清拆死线逼近,救猫资讯泛滥,“柠浪同行”发布贴文提醒热心市民不要滋扰村民,也要小心救猫以免被指“偷猫”,更希望大家切勿“喂饲𩠌头𩠌尾”,否则不但影响猫只肠道健康反增医疗负担,更可能招惹老鼠蟑螂反害猫只中毒。

规管不足政策“鼓励弃养”
“动物友善”岂能说说而已

民间研究团体“本土研究社”曾于去年撰文指出,政府收回乡郊土地发展时缺乏动物安置政策,导致大量流浪猫狗流离失所。例如,“新界东北计划”起码影响4,000只猫狗,“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第二期收地工程则影响800至1,000只猫狗,当中部分惨遭弃养,成为流浪猫狗。研究人员又提到,社区猫狗并非全属家养宠物,而是与村民同住村内,关系近乎邻居、亲疏不一,每当拆迁就会失去容身之所、去向不明。“本土研究社”就此提出两大建议:第一,发展之前做好“冻结”调查,及早掌握区内猫狗数量和集中程度,并把猫狗纳入各种发展影响评估之中;第二,改变“鼓励弃养”的安置屋邨政策。

特区政府向来表明,以务实方法在市民福祉和动物福利之间取得平衡,确保人与动物能够和谐共存。然而,香港至今未有设立《动物福利法》,只有以英国《1911年动物保护法》为基础的《防止残酷对待动物条例》。但条例则重于残害动物的事后惩处,而且自1935年制定以来的最大改变只是把最高罚则由5,000元及监禁6个月提高至20万元及监禁3年,未能有效规管千变万化的残害动物行为,例如对于残酷行为的定义、保护动物的模式、执法机构的力度等等防范措施,全都没有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就连“强制动物饲主必须全力避免动物遭受不必要痛苦”这一基本保障都无法落实,遗弃动物问题自然日益严重。

对于流浪动物,目前由渔农自然护理署接报后负责捕捉及处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会被转送18间动物福利机构以供市民领养,但被评估健康欠佳或性情凶猛的则会被人道毁灭。在2015年至2019年间,渔农署辖下的猫狗领养率由15%(819只)增加至28%(625只),但人道处理猫狗比率则维持在48%(1,560只)。根据爱护动物协会的最新数据,由2024年1月至11月为止,爱协合共接收了4,850只动物,即每天仍有超过10只动物被弃养。茶果岭猫只是冰山一角,不仅反映我们对弱小生命的漠视,更加显见社会人道主义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