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对微塑胶认识不足 环保促进会呼吁加强意识
环保组织及认证机构“环保促进会”今日(23日)发布《港人对微塑胶的意识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四成受访者对微塑胶一无所知,并不清楚日常使用的产品中含有或会释出微塑胶,显示市民对塑胶污染的关注程度不足。
环保促进会响应今年联合国世界环境日的“减塑”主题,于4至5月期间在线上收集了1,515份问卷,探讨港人对含有微塑胶产品的认知及消费考量。尽管微塑胶的危害日益受到关注,市民对此议题的认识依然不足,消费者广泛使用含微塑胶产品可能加剧环境和健康风险。
认知不足或影响健康
调查发现,超过八成受访者不知道茶包和咖啡滤袋会释出微塑胶。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张肇坚表示,这些材料在高温(95°C)浸泡下,能释放高达百亿粒的微塑胶,甚至纳米塑胶。根据估算,香港市民每年通过非酒精饮品的包装,平均摄入约6200粒微塑胶。且最新研究显示,香港人粪便中的微塑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国际上已有多项相关研究人类摄入微塑胶的潜在影响,张教授指出其中,2024年的一项研究特别提到,微塑胶的摄取可能与失智症的风险相关联。
环保观念需修正,以免弄巧反拙
是次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受访者因认为不织布袋“环保”而频繁使用。但实际上不织布并非真正的环保选择。环保促进会项目经理黄千洛指出,不织布的制作过程会消耗大量塑胶材料和能源,使用时亦容易氧化破碎成微塑胶,弃置后亦耗时分解,由生产以至弃置过程都为环境带来重大负担。呼吁市民停止使用不织布产品,商家亦应减少派发不织布物品,或以其他天然物料替代。
逾七成受访者不知道如何分辨产品中是否含有微塑胶
调查还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不知道如何辨别产品中是否含有微塑胶,只有约两成会查看成分表。这反映出市民缺乏有效的识别途径,难以作出明智的消费决策。而当得知产品中有机会含有微塑胶时,高达七成市民不愿再购买此等产品,反映只要提升市民意识便能推动行为改变。环保促进会营运总监蔡镇鹏指出,最有效的识别方法是透过产品测试和环保认证,例如德国已有产品不含微塑胶的环保标签以帮助消费者选择更环保的产品,环保署的“Bye Bye微胶珠”网上平台也提供了不含微塑胶的品牌资讯。随著市民对“无塑”产品需求的增加,生产商应与时并进,推出更多“无塑”产品,以减轻塑胶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