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Q+调查|30%受访者抑郁、24%焦虑症状 忧受歧视不敢求助社工
关注性小众团体“真光社”联同中文大学及香港大学发布两项研究报告,30.8%受访者出现中度至严重抑郁症状,24%出现中度至严重焦虑症状,比例显著高于社会整体水平,在近7年间未见改善。
研究亦发现,本港社工普遍存在对性小众社群的无意识内隐偏见,令LGBTQ+社群忧受歧视不敢求助社工。研究机构建议加强社会工作教育及社福机构培训,前线社工亦可多与LGBTQ+社群接触,建立正向关系,增加对他们的了解。
LGBTQ+社群精神健康状7年未见改善
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陈俊豪的调查显示,在1,433名LGBTQ+受访者中,出现中度至严重抑郁症状的人有30.8%,出现中度至严重焦虑症状亦有24%。与2017年同类调查数据相比,情况并未好转。
调查数据远高于2022年香港整体社会19.2%的抑郁症状比例和13.7%的焦虑症状比例,反映出LGBTQ+社群承受的压力较一般人大。
求助社工被建议“拗直” 加剧精神健康负担
研究同时指出,LGBTQ+人士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时曾有不快经历。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提供服务者已预先假设他们是异性恋和顺性别;更有部分受访者表示,遇到负面反应、指他们的性取向或性别认同是受童年创伤或家庭问题导致,甚至被建议“拗直”,这些经历无疑加剧了社群的精神健康负担。
港大学者:香港社工普遍存在对性小众无意识“内隐偏见”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副教授黄昱得的研究则指出,香港社工普遍存在对性小众的无意识“内隐偏见”,他们表面并不会展露偏见,但在内里却仍存在对LGBTQ+人士的偏见;而且他们的“肯定式实践能力”亦有待提升,未必能有效应对LGBTQ+人士的需要。研究亦发现,香港社工的内隐偏见水平高于台湾社工,甚至高于中国大陆及台湾社会大众。这意味著即使表面友善,服务过程中仍可能出现无意识的差别对待。
陈俊豪强调,香港LGBTQ+社群的精神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和政策层面的全面应对,建议加强社会工作教育及社福机构培训,确保前线社工能提供适切的肯定式专业支援。黄昱得教授则呼吁将性/别议题纳入社工核心训练,并提供更多肯定式实践手法培训,以推进社会服务的共融平等。
社群伙伴同志支援服务社工、HIV 社群倡议者Colby分享经验指,社会多关注于公共卫生层面,如对HIV感染者的支援等,但却忽略了性小众的心理需要及精神健康,他们即使有工作压力,或有感情烦恼,需要求助时,社会亦缺乏相应的资源配合。
关注跨性别组织:性小众在公营医疗系统面对不少压力
跨青时刻共同创办人、私家医院医生Ming亦分享指,性小众在公营医疗系统中往往面对不少压1力,如公立医院只按身份证上的性别来分类病人,有自我认同为女性的病人被迫在男病房留医;而医护或工作人员对其错误的性别称乎亦在无形中影响了他们的精神健康,亦影响了他们求医的意欲。
Colby和Ming希望社会以非批判的态度理解LGBTQ+社群的独特经历和需求,并创造多元共融的空间。他们认为社工或医护亦尽量去了解更多关于LGBTQ+社群的资讯,而非等有关部门发出指引才去做,这样才可及时照顾得到LGBTQ+社群所需。
真光社主席黄政光指出,香港相关资源仍然有限,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升对LGBTQ+社群精神健康的关注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