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窝复刻南区计划 用艺术说出专属南区的渔村故事
在网上读社区故事总会看到“人情味”、“小店情怀”这些字词,感觉像在阅读一篇篇的写作范文 — 香港18区都有其独特之处,若说故事的人在谈人和事时,触及社区的独有风貌及生活日常,可让读者对该区有更立体的认识。适逢蒲窝早前举行以南区为题的创作计划,邀请青年艺术家用陶艺和水墨画告诉大家:小区故事不只是某某街角老店和慈祥老街坊的人情味分享,更包含了亲身到访才能看见的风景。
陶艺女生带人重新认识社区
谈起南区,你会想起甚么?海洋公园?珍宝海鲜坊?对从事艺术教育的黄翠雯(Amanda)来说,南区是保留香港渔村面貌的活化石。“我本身住沙田,所以当我看见南区的独特渔村气息时,顿时为之吸引,后来决定要把这个地方记录下来。”
深深迷上南区的Amanda后来参加蒲窝“复刻南区计划 – 艺术在南区”,筹划提案“光影渔陶”,以陶泥写生记录她眼中的南区。对她而言,来往香港仔与鸭脷洲的街渡是最具特色的地方,作品由是深受影响。“我用上了花甲壳磨成的粉末制作瓷片画,花甲粉能提高透光度,营造强烈的光影效果。我又在本区小店中搜罗一系列特色物件,串连成一幅帆,挂在街渡码头里,让观众细看区内日常。”Amanda亦有和区内中学合作,利用社区地图等物品,带领学生认识南区的大小事,同时推广陶艺创作。除此之外,学生更担任小导师,落区与街坊互动,带领街坊一同制作瓷片画,记载渔港的独有风貌,挂在街渡码头的瓷片画便是区内街坊的集体创作。
创作过程要联络街坊合作或有难度,可幸Amanda之前已有和蒲窝合作,所以很快就能获得本区小店、学校和街坊的信心,老板们更主动和学生交流。“例如和小店老板商讨时,他们听到蒲窝这个熟悉的名字,基于信心关系,自然乐意帮忙参与计划。例如有一间专卖渔民用品的老店得知有导赏团,便主动和同学聊天,分享关于渔民用品的知识,加深了同学对地区的认识。”小店也是社区导赏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获得小店支持让Amanda的计划更顺利举行。参与导赏的学生不乏南区区民,但都觉得Amanda的导赏让他们知道,自己所住的地方原来蕴藏著动人的渔村风貌。
艺术团队用街坊故事绘成水墨画
创作团队“自游人Flâneur”三位成员Natasha、King和Tracy均从事艺术行业,喜爱观察、发掘城市的独特面貌。团队看到南区的静谧时一见钟情,其后参加计划,让大众多点认识南区。成员Natasha虽然就读位于南区的中学,但学生时代的生活未有让当时的她对南区有著深入认识,直至团队组成,才慢慢重新认识南区。对“自游人Flâneur”而言,南区的“chill”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我们发现南区其实是一个宜居的地方,社区配套齐全之余,更予人一种轻松、随和的感觉。后来我们在想,到底南区的居民对自己的社区有何认识呢?”
“自游人Flâneur”在蒲窝及“舢舨”举办“水墨.水上”工作坊,邀请街坊画出自己对南区的难忘地方及印象,例如香港仔大街的天后庙、停泊避风塘的渔船等等。团队再把作品制成贴纸,让街坊在“南图故事馆”中互相交换,述说自己的南区故事。团队再将街坊的画作整合至展现南区风景的卷轴《南区水上图》之中,并于蒲窝、鸭脷洲和香港仔的咖啡小店中展出。
提案“南图 Southern Blueprint”让区外人更加认识南区的同时,也巧妙地将街坊、店舖老板等持份者连结起来。King指,过程中发现原来社区的持份者都有不同的声音,让团队反思自己能否将大家连结起来。于是,《南区水上图》将工作坊的作品收在卷轴中的不同角落,成为了一个让街坊抒发个人情怀的平台。
蒲窝“复刻南区计划 – 艺术在南区”
由蒲窝主办的“复刻南区计划 – 艺术在南区”获市区更新基金赞助,于2020年7月征集逾40个社区艺术提案,由南区地区代表及资深艺术工作者担任评审,选出5个入围提案,分别以艺术装置、摄影、陶艺、水墨及广播剧等形式呈现南区特色,提升社区独特性。除“光影渔陶”及“南图Southern Blueprint”外,其余3个入围提案分别为谢熹朗的摄影提案《给我一个故事》、团队“tinymatters”的广播剧提案《南喃絮语-时光旅人爱情广播剧场》以及团队“搅文纸Stirring Paper”的社区艺术装置《鸭巴癫咸鱼》。作品于2020年12月5日至2021年1月4日期间于蒲窝及南区社区空间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