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日】八旬利东街遗民重开地舖 没藉网络吸客:有缘自会发现
今天是11月第三个星期日,即是一年一度的香港“长者日”。长,岁月漫长,此消彼长。长者之“长”,代表了活过的年岁,累积技能、“擅长”一门手艺;同时,“长”也代表了时代的变迁。谢伯谢太年约80岁,曾在旧利东街上经营婚嫁纸品店近20年。09年正式迁出“囍帖街”后,他们的店去年在九龙城重开,但生意一天不如一天。两老大概知甚么是Facebook,很想替小店开一个宣传专页,但因不懂上网,久久未成事。纵使难以开拓新客源,甚至亏蚀,他们仍无怨无悔。也许在长者心中,个人价值及贡献受肯定,比赚钱更重要。
七年飘泊
去年圣诞节,在昔日囍帖街的旧址,“利东街”商场无声无色开张,名店纷纷进驻,成为新一代“美食购物中心”。同一时间,九龙城狮子石道上有一家中式纸品店新开张,老板是年约八旬的谢儒和他的太太。他们,是利东街遗民。
谢伯谢太的“香港印刷”纸品店,90年代初至09年期间在利东街营业近20年。生意高峰期曾在北角设小型厂房及分店,96年又在深圳设置厂房。05年11月,市区重建局宣布收回利东街的业权重建;两老在抗争中留守到最后,09年才正式迁出。
这7年间,小店门市曾迁往同区柯布连道一楼上单位,但“没有客人上门”,生意一落千丈。谢伯数十年来设计及生产的纸品、喜帖及利是封一直放置在九龙湾的仓库。“我原本以为九龙湾那个仓经改装后,可以变门市的,原来地契上规限了不行。”至去年11月,九龙湾仓库租约也到期了,两老不忍半生心血从此尘封,决定重启地舖门市。
如今,纸品店的公司注册名称虽然还是“香港印刷月历公司”,但挂在正门上方的横幅却改为“金玉满堂”,因为较“好意头”。小店除售卖利是封及喜帖外,也提供嫁娶相关的服务,如代客预备“过大礼”等。
身体的记忆
谢伯虽然健步如飞、力气不俗,但始终中过两次风,右手伤残,从手食指至尾指,均只剩下三分二截。事缘某年农历十二月廿四谢灶,利东街旧店内顾客很多、很挤,谢伯一不小心失平衡,手放在压花机面板上,脚又不慎踩了脚踏,就出了意外。他4只手指的第一节被截肢后出院,“新年我还马上握笔写挥春!”他即场向记者表演手握力及写字,确实与常人无异。说起血淋淋的往事,他竟一直笑着,没有丝毫不快,“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这是岁月及技能留在他身上的印记。
“香港印刷”现仍设有深圳厂房,内地有少量批发订单勉强支撑生意,但香港则基本只剩下散客。而九龙城这个约400呎连阁楼的舖位,是以优惠价月租3万元“借”来,业主可随时要他们搬走。回想九龙城店开业头半年,每个月都在蚀钱,街坊入店内购物时,谢伯有时竟仍任由顾客定价;他说,人到老年,行事也随心随性,大家高兴就好。但谢伯坦言仍入不敷支,这数年间用了不少积蓄来补贴。
为何蚀到入肉仍坚持开舖?“唔得㗎,我唔能够只坐喺屋企唔做嘢。”谢伯说。店内大部分货品如囍帖、利是封、筷子套、木梳、剪刀,甚至婴孩满月时盛载“猪脚姜”的大红纸袋等,全由谢伯亲自设计。他滔滔不绝道出自己的设计履历:早年自专科学校毕业,曾任职橱柜设计师,“囍帖街”全盛时代他的店每天车水马龙。他以自己的作品为傲,开店也许不是为了赚钱,也是为了把自己的设计、这门传统工艺传扬开去。
“等后生仔帮手”
为了小店可持续经营,谢伯谢太曾拟兼售健康食品,但最终打消念头:“转型的大前提是要先申请到熟食牌照,但我们不清楚申请手续,要等后生仔帮手。”
此外,谢伯也深明在现今这个世代,网上世界才是王道,希望为小店开设Facebook专页作宣传。但两老不会上网,多次呼吁子孙帮忙;众人却总是推辞,认为他们应尽快退休。“其实我间舖曾经设有网页的,但近年已失效,仔女无继续理。”
谢太有智能手机,也安装了WhatsApp,但不太懂得用。有人传送了一份PDF给她,她却不懂把文件打开阅读。“哗,乜原来可以咁放大㗎?以前嘅手机净打电话,边有呢啲嘢。”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不懂电脑基本操作的人士列为“功能型文盲”。而据2012年政府统计处的《主题性住户统计调查报告书——新媒体的使用情况》显示,65岁或以上长者的互联网使用者比率仅为15.5%,而全港的互联网使用者比率为72.8%。
长者努力适应时代变迁,却跨越不过数码的鸿沟。为香港婚宴业贡献半生的谢伯谢太,重开旧店近一年,却仍未能达成为小店开设Facebook专页的小小心愿。他们可想过自己学电脑?但谢太表示:“好忙呀,净系打理舖头啲货同计条数,已经好唔得闲。”何不聘请专人开页?两老又不愿花钱去办这个一知半解的玩意:“要花钱就不搞了。我们还是有些当年累积的旧客源;若要吸新客,有缘人经过自会发现。”
2041年,本港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预计将达整体人口的30%,为数约2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