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入纸城规会建佛堂 楼上居民、邻厦街坊齐反对 终令申请撤回

撰文: 郭雅扬
出版:更新:

所谓佛门清净地,很多人以为佛堂大多在郊野之地,但随着学佛风气愈来愈盛,佛堂正渐渐渗入市区,甚至走入民居,随之带来争议,因为居民不清楚佛堂用途,忧虑“人神共住”而群起反对。如果你这几个月途经青山公路葵涌段,想必会看到马路侧“反对兴建佛堂”的直幡,那是葵英大厦居民保卫家园的行动之一,成功阻止佛堂进驻,打了一场小胜仗。

青山公路葵涌段侧挂起“反对兴建佛堂”大直幡,幡后三层位置便是拟建佛堂之地,后楼梯与大厦其他楼层相通。(郭雅扬摄)

老街坊最忌“人神共住”

法团向年老居民交代事件,自己地方自己救。(郭雅扬摄)

城规会于今年7月收到香港菩提学会有限公司申请,要求把葵涌葵英大厦地下G5号舖及1至3楼用作“拟议宗教机构(佛教学会)”,总楼面面积约1,410平方米,包括食堂与厨房、讲经堂、静修室及禅修室。居民收到城规会通知信件才得悉楼下将变成佛堂,顿时人心惶惶,怕带来人流而增加附近交通负荷,更忧虑将有“莲位”(往生者的牌位)进驻民居“大吉利是”。

楼龄超过40年的葵英大厦住满老人家,忌讳兴建佛堂。因为申请人回应公众咨询信件时指,“或会适度放置莲位但未决定”,老人家觉得在家楼下设置莲位是人神共住,“唔老泥”,故即使申请人承诺不会设置骨灰龛位,仍难释除疑虑。

于是,一班年五六十岁的法团委员,奔走于各大政府部门间,又联同附近的大厦搞联署,并向自家居民派发问卷调查,更在大厦当眼处挂上直幡,力排佛堂进驻自家地方。

“佛堂”其中一层拟用作食堂与厨房,还有讲经堂、静修室及禅修室。(摘取自城规会文件)

附近旧楼和应齐联署

梁成基在葵英大厦楼下经营电器店已11年,与这里的街坊相熟,数个月来为居民奔走反对兴建佛堂。(郭雅扬摄)

法团主席梁成基曾为此向城规会递信,力陈在民居兴建佛堂的忧虑,他多次重复道:“兴建佛堂本来是件好事,但应在远离民居的地方做,这儿始终是旧区,附近又多老人院,始终较忌讳,将心比己,你都不会希望自己楼下有佛堂啦,对不对?”此外,他担心佛堂落成后会带来人流,“1楼申请来吃斋,届时一定引来很多人,如果刚巧这儿有老人院的老人家出事call白车,那怎么办呢?”

梁先生指出,附近多达9间老人院,常出现召唤救护车的情况,担心堵塞交通或出现意外。因此,附近大厦都十分支持,一同联署及写信予城规会,阻止佛堂进驻旧社区。“大家在这里的旧楼住了好多年,都几团结㗎!”梁先生开心说。另外,法团向所有居民82户发出问卷,收回62份,反对的就有60份,居民清晰地齐齐反对。

丢空3年 前身为㓥房

拟建佛堂单位在2013年之前为出租㓥房,其时大厦业权正在转让给宗教团体,传闻准备兴建佛堂,70户㓥房被业主要求数月内要迁出。梁先生指,单位丢空3年至今,“佛堂都算慈善团体,为人民服务,如果用作补习社、中医馆等对社区好的事情,大家当然支持啦。”现佛堂虽被申请人主动撤回,但未来有何用途不得而知,梁先生说:“都无得担心啦!地方始终是别人买的。”

香港菩提学会有限公司回应指,撤回申请非单一因素,而是考虑整体情况如附近交通配套等,认为现阶段未必是最适合时间做此事。至于腾空楼层会考虑放租、或出售,属团体考虑,不便透露。

随着改为佛堂的申请撤回,一班老街坊可谓小胜一仗,挽回“旧城区”片刻的宁静。

葵英大厦(中间粉红色大厦)处于旧楼群中,楼下有茶餐厅、士多、车房等,俨如一个小社区,左邻右里相熟。(郭雅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