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解决土地问题?学者走入长者家中 以社会设计助修补夫妻关系

撰文: 吕嘉丽
出版:更新:

设计不只限于商业应用,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设计思维介入。空间不足除令房屋难觅地兴建,也影响家庭和睦。即使有瓦遮头,一些家庭却因居住环境挤逼而造成长年累月的争执,关系破裂却被逼共处一辈子。有学者就走进因“土地问题”而争执拗不断的老夫妇家中,着手共同以设计解决问题。

住所挤逼令到不少家庭生活多了冲突。(郑剑峰摄)

不只理论 以设计介入社会问题

社会创新意指在体制以外,以设计介入并解决社会问题的共同行动。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萧竞聪指,社会设计(Social design)跟社会科学不同,因后者普遍以学术方式理论化社会现象及问题,而前者则着重“落手落脚”去实践并试验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方启思教授就指,过去人们以为设计师便是高高在上的为人设计(design for people),但有时设计完成后,用家却不满意,因为没真正了解用家需要:“近年设计界已改变态度,转为与人共同设计(design with people),要落地去了解用家的问题,跟他们一起解决。”

理工大学早前跟排档档主一同设计排档。(理工大学提供)

夫妇因空间问题争执 设计帮助改善

如果说设计是解决问题的专业,那设计的第一步便是点出问题。萧竞聪举例,学院中有同事正进行一系列关于老人生活的项目。他进入不同老人家的住所,发现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家具不方便日常行动,更有一些急切的个人需要,例如欠缺个人空间及夫妇关系恶劣。这都不是留在办公室便能想到的问题,只有透过亲身观察及沟通才能了解。

其中一对老夫妇的关系因“土地问题”而长年累月争拗:该位伯伯喜欢DIY(做手工),奈何家中环境挤逼,住所放满手工材料后,便难以走动,夫妇二人时常因而起争执。萧竞聪说:“设计可以如何帮忙呢?或者是在空间设计方面着手,并将他的物品重新组织排放,在住所创造一个小区域让他继续DIY,而太太的活动也不会被影响。”他指,与用家一同设计,深入了解其问题并分析,再尝试解决,便是社会设计中“Co-create”(共同创造)的要素。他指,这种实验做过后,模式或亦能放诸予更大的环境,解决问题。

社会设计不一定要很宏大,很多时候与日常生活息息相过。有学生知道母亲不懂用智能手机,便想出了一个方法:以纸牌游戏具体呈现智能手机不同介面的层次,让她以纸牌熟习智能手机每个触碰、符号与介面的关系。

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昨日公布社会创新设计学位课程内容。(吕嘉丽摄)

首辨社会创新设计学位课程 推跨学科合作

学院最近亦尝试跨学科合作,跟理大的护理系、应用社会科学系及英国的Royal College of Art合作,尝试找出健康地人口老化的主要命题,以助将来长远研究,过程中亦包括落地了解香港长者的需要。萧竞聪解释:“很多5、60岁的人都要照顾上一辈,但又要工作,我们能否设计出方法,让他们能互相支援,比如是,互相照顾其他人的父母?”

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将于下个学年(2017/18)推出新的课程––社会创新设计学 (荣誉)衔接课程(Top-up degree),希望鼓励学生以共同参与、用者为先的设计模式介入并尝试解决社会问题,将来服务社会企业、非政府组织及公营机构如康文署等。方启思教授指,一些外国学院已开始举办社会设计课程,他认为香港尤其需要社会创新设计,因“香港受贫苦悬殊问题困扰,而香港人均居住空间细小,令到公共空间设计比其他有充裕空间的城市更显重要。”

近年,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成为设计界及社会企业的关键词,香港政府亦于2013年成立社创基金,本年首次批出资助金额约1000万元,资助25个创新计划,支援弱势社群人士如残疾人士、少数族裔及长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