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者坐上轮椅游坚尼地城 亲身感受街道上的重重障碍

撰文: 卢瑛婷
出版:更新:

轮椅上的风光是怎么样的?轮椅上的生活又有何不同?对于社区的观感,若是从轮椅矮一截的视角,会否发现许多不友好的地方?上周日,一班参与者来到坚尼地城,亲身坐上轮椅游历社区,发现原来短短一段路亦需要用尽全身力气,而目光也大多只能定格在眼前的路面,努力让自己保持平衡。他们之中,有小朋友、中年人,更有轮椅使用者。体验过程中,参与者纷纷拍下眼前所见不一样的景观,又在结束后在纸上写下诗句,回想轮椅上对社区的观感。简简单单的字句中,蕴藏着关于无障碍社区深刻的思考。摄影:卢瑛婷

参加完体验活动,Terence称自己对于无障碍社区的态度由“尊重”过渡到“关注”。过去见到路上的轮椅使用者大多是有礼貌地让他们先走,现在会更加关注他们出行的困难。

在坚尼地城西环邨的入口处,艺术家骆扬名(阿骆)念起了自己为这里所写的诗《维城》:

“这里曾是维多利亚城的一部分,在众星里闪烁。而且留有很小很小的界碑,也诉说了他们的女皇。突然有个自称叫维多利亚的老婆婆。……她说自己的国被海洋不同深度所包围,那些打出的浪,像她花园里的花。”

围绕在阿骆身边的人们,静静地听着阿骆的诗句,开始在脑海中建构社区的图景。过去是用双脚直立走过这里,现于轮椅上矮一截的视野,又会有什么不同?从事时装设计行业的李德良(Terence)坐上轮椅,戴起手套,一边靠身边人推动轮椅,一边试着用双手推动车轮前进,却发现远远比想像中更难。

平日健全人士很难注意到的斑马线两端的下斜路缘,以及坑渠盖的形状,对于轮椅人士来说都是需要倍加小心的地方。

眼前的科士街,右手边是灰暗的石墙,树木的枝干如吸盘般依附于上,自由生长,坚如磐石,底部的根茎却又顽强地冲破行人路的砖头,于是眼前的道路凹凸不平,为Terence的头一次轮椅体验增加极高难度。

他试图通过双手掌握平衡。若是路面暗斜向左,必须左手主力向右推,而右手则控制右边的车轮以配合调节方向。反之亦然。“我才发现原来不能双手一起用力推,必须左推或者右推。条路那么窄,只比轮椅宽阔少少,一不慎就撞了右面的墙,或者推出左面的马路。每一步都要很谨慎。”Terence说。

芷乔认为最难的一部分在于如何过马路,使用轮椅才发现需要开锁、推过马路、再用力推上对面行人路,实在很辛苦。

轮椅上的海 有尽头

正在读中一的方芷乔(芷乔),此次亦是第一次坐上轮椅,走过这条从未走过的路线。由加多近街的百年大楼出发,参与活动的人们轮流通过轮椅走过科士街,走过士美非路,走过爹核士街,走过吉席街,途中经过地铁站、坚尼地城海傍,最后回到原点。

海傍风大,吹散了人们的头发。推轮椅的人与坐轮椅的人,于是都停下来歇息,又静静地听阿骆读诗:

“也有大部分的同伴选择,坐在不同大小的动物身上游走。当主人离开,动物都挤在小小的公园。人们都主动植下许多的树。慢慢变成了个喧闹的森林。包围了整个城市,而且越发广大。比城区还要更宽阔。森林连着海洋。”

芷乔坐在轮椅上,望着眼前影影绰绰的海面。记忆中的海总是一望无际,是从来没有终点的地方,但坐在轮椅上,却发现眼前的海仿佛突然有了界限,被框了起来,不那么自在。

她于是用即影即有相机拍下眼前被海边石壆遮挡住了一半的蓝色。后来,还在照片空白处写上:“看不见远处的海。”

一首参加者写就的《黑夜》,表达即使平日风光明媚的地方,轮椅使用者经过时却也许会觉得幽暗难行。

白日被吃掉 轮椅走过的路困难重重

活动导师、诗人洪晓娴(Kitty)对芷乔的这句话印象深刻。“这句很敏锐。坐着和站着所见到的海,是很不同的。远处的海有什么?又为什么想到达远处的海?这一句是可以发展成为一首好诗的。”她说。

参与者在轮椅游社区结束之后,纷纷回到工作室展示自己所拍下的照片,以及由此次经历为灵感写下一些语句。Kitty赞叹于大家细致的观察力,照片中有坑渠盖,有脚,亦有从轮椅视觉出发而看到的不一样的风景,与步行的Kitty拍出来的照片完全是不一样的视角。

Kitty赞叹于参与者细致的观察力。

另一首参与者的诗《黑夜》亦令她印象深刻:

“白日的天际被树藤捉去吃掉胃液滚动着最后将黑夜吐得满天飞”

Kitty认为这首诗上半段具像又生动,而下半段则展现了有趣的联想。平日觉得很写意的地方,轮椅使用者经过时却也许会觉得幽暗难行。明明风光明媚,却被“吃掉了”,变得困难重重,令人畏惧。

参与者通过轮椅收获对街道的不同观感,再将这些感受通过影像和文字表达出来。

平日步行不为意 轮椅代步后却充满问号

Terence亦在体验结束之后写下这样的语句:

“平日踏步走,今日轮上走。轻松放眼观,艰辛俯窄道。”

平日与今日,是轻松和艰辛。平日可以左顾右盼,今日却只能紧紧盯着脚下的路,生怕撞到别人,亦怕被人撞到。平日用脚走路,不知道路面有这么多凹凸不平的位置,今日却对路面都有了不一样的了解。

他说自己如今充满了问号。“城市路面工程建设的时候,到底有没有多考虑到轮椅使用者的意见?过斑马线的时间,对于轮椅使用者来说是很紧迫的,如果斑马线较长,轮椅使用者就更难马上到达马路对面。原来对我们健全人士来说很短的路,对轮椅使用者来说都是不够时间的。”

他住葵涌,明白自己社区很多斜坡,轮椅使用者若非使用电动轮椅或是有他人协助,很难自行出门,而他认为坚尼地城相对来说还能满足轮椅使用者独立出街的需求。

阿骆将通过轮椅游社区的经历,化作意象,诉诸诗句之中,又画了绘本。

阿骆亦是有次通过轮椅游过坚尼地城之后,写下《维城》一诗。加多近街临时花园中间的草坪,边缘有一个较高的石级,对于轮椅使用者来说根本无法跨上去。他因此在诗中幻想可以有一个木马,供诗中的老婆婆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

不常来西环的他,亦发现正在士绅化进程中的坚尼地城,新潮的餐厅和破旧的老店之间总有格格不入感。诗作中有“星空”等意象,寓意城市变得稠密而繁荣,或是美好的事情流逝,等待却等不到结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理心、关怀、人情味都被困,又或被困于生命不能自主、无法实践梦想,没有足够的公共、自主、自治空间。”他说。

红黄蓝绿的线交错纵横在木板地图上,鲜明地警醒着人们关于社区的种种隐患,或者可更完善的地方。

五彩缤纷的地图 标出轮椅使用者的爱与痛

多年从事艺术教育的艺术家王建衡,与一班热心的参加者以及轮椅使用人士,共同制作了一幅五彩的坚尼地城无障碍地图,冀标出所有本区对轮椅使用者友好以及不友好的地方。

黄色代表斑马线前的下斜路缘,蓝色代表有灯柱横在行人路中间、难以让轮椅使用者经过的路段,粉紫色代表设有残障人士专用洗手间……红黄蓝绿的线交错纵横在王建衡绘制的木板地图上,鲜明地警醒着人们关于社区的种种隐患,或者可更完善的地方。

地图一点点丰富,王建衡冀有一天因此成立网上平台,供公众参考。

地图的制作需要实地探测,对健全人士来说是对道路的进一步认识,尽量理解使用者的需要。而对于观者和使用者来说,亦是令到他们出行受惠。地图一点点丰富,王建衡冀有一天因此成立网上平台,供公众参考,希望城市的街道终有一天不再如阿骆的诗中所描绘的“那些坐在轮椅上的人,道路马上打了许多个死结”那样,而是对于健全抑或出行不便的人士,都能顺畅无比,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