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与官方费尽心思 社区动物应绝育放回或自由繁衍?
在某山头,一大黑狗摊睡在树荫下,整个身体伸展到最长;那巷弄里;另一白灰狗竖起“飞机耳”,盘据着地盘,向闯入者嘶声吠叫;丛林中,脚踏断树枝的一瞬间,一黑影与树影飞快交错,游人更难探入的角落。这些狗有的是“半放养”,有的是“弃犬”,亦有见首不见尾的“野狗”。有一个词可以归纳牠们的分类——“社区狗”。社区狗的生活经历,大概和人的态度有关。社区狗不是个人专属,换个角度说,没有人愿意把牠们纳入专属之中。有人认为牠们天生天养,亦有人担忧牠们的温饱安全,后代繁衍也成了一大考虑。管理和减少社区狗的数量成为近年重要的社区议题。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有不同的动物组织为社区狗的继后费尽心思。摄影:陈嘉元、吴钟坤、陈焯𪸩
荔枝窝村狗乡村中的原始快乐
荔枝窝村曾经是新界东北最富庶的围村,400多年前,来自河南的黄氏和曾氏辗转经过福建和惠州来到此片毗隣沙头角边境的山头。他们在此砌起梯田,插上稻秧,用青砖筑起小屋,开枝散叶,1960年代高峰期曾有上千人口。1970年代起,新市镇逐渐发展,荔枝窝村的位置偏远,农业生计也日渐凋零。村民逐渐迁出,有的搬到市区,有的移民,继续留在荔枝窝居住的只有零丁数人。数十只荔枝窝村狗成了村里最大的群体,在日渐幽森的山头继续生活,为无人的围村添丁添女。
数年前,林超英行山经过此地,感叹难得有围村如此完整地保留下来,希望以复耕方式活现乡村的生态价值。2013年,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策动永续发展坊、香港乡郊基金、绿田园基金和长春社合作开展“永续荔枝窝:乡村社区营造计划”,吸引都市农夫入村耕作,失落的围村在此起彼落的人声中重现生机。
村狗乡野揾食甚艰难
“刚来到荔枝窝村,其中一个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村狗的处境。”香港乡郊基金的梁秀媚回忆2年前初开始复耕的时候,村中狗群状态很差,全身布满了牛蜱,毛色很灰暗。“有人觉得狗是天生天养,自有办法在野外生活,牠们的确能生存,但要谈生活,还要看标准是什么。”唐狗1、2岁的时候体重大概20公斤,而村狗普遍比平均体重轻了4公斤,可谓“得棚骨”。梁秀媚和农夫们在村中相处时间多了,和村狗的感情愈发深厚,便开始计划为村狗的生活作打算,粮食是第一步。
“我们每日喂一餐狗食,菜式是白饭拌肉加水,加水可以帮助降温,也耐食一点。根据村狗的势力分布,我们分4、5个喂食点,中午时间便推着手推车派饭。村中的叔婆隔一、两个星期会入村1次,带点剩饭菜喂牠们,也有见过狗去海边叼冲上岸的死鱼,或者啃食破屋墙上的蜘蛛。”
村狗的后裔 留还是不留?
温饱的需要满足了,最大的困难便是繁殖。狗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年能够生2、3胎,每胎有4至8只新生狗不等。新生的小狗很难有足够的食物,而且抵抗力较低,容易被乌蝇虫、牛蜱热等病毒攻击,若有不怀好意者尝试对动物做不友善的事,小狗也是最容易受伤害的一群。“也试过一窝窝新生的小狗假日不见了,可能是被野狗叼走了,也可能有人带走去做伤害牠们的事。”面对各种各样的生存隐忧,梁秀媚和义工们从零开始,学习狗只医疗知识,为牠们清理伤口、滴药水。然而,无论人手、时间和物资上也不足够满足数十只狗的需要,看着出生不久的小狗感染了牛蜱热,身上沾满吸饱血牛蜱去世了,梁秀媚觉得很遗憾。为了减少新生命的凋谢,绝育是必须,要为村狗做绝育,捕狗固然有难度,部分村民的反对也是阻力之一。
“有些村民觉得我们过度干预,村狗是他们的所属,不容外人处置。”梁秀媚和义工们尝试告诉他们绝育的重要性,狗的数量若无法控制,药物和医疗都满足不了需要,变相苦了新生小狗,满身虫菌的村狗也有碍观瞻,牠们也是荔枝窝村的一分子,代表着这条村的门面。“若村民许可,我们愿意承担劳力和当中的费用,最后村长被说服了,容许我们照顾村狗。”
绝育大行动
获得村长的首肯,义工们马上联络爱护动物协会(爱协),展开绝育大行动。爱协把流动绝育车停泊在沙头角码头,兽医和护士在此待命。两名职员带着诱捕笼来势汹汹,坐船进村大干一番。“这次行动很夸张,我们听爱协的指令,前一晚不喂牠们食物,爱协职员到场后,打开诱捕笼,放上食物,又在一旁用火烤烧鹅,打算把狗吸引来,然后一关上闸门就成功。”谁知村狗们虽然饿了一晚,警觉性仍然很高,加上天公不作美,下了一场滂沱大雨,最后进行绝育的村狗只有4只。“另外还有两只怀孕的母狗进笼,也许一心想要食物补充胎儿的营养。我们把牠们放走了,待生育完毕再绝育。”
尽管数字不如人意,梁秀媚和义工们还是偷得了一招半式,决定自己捕狗带去做绝育。梁秀媚和义工从新一代的村狗入手,趁牠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增加和人的接触,建立关系和亲人的性格。“我们趁牠们只有半岁的时候带去绝育,由于人手不够,每次只能带2只狗,从荔枝窝坐船到沙头角,再搭一程车到元朗的爱协中心进行绝育手术,一年算下来已经有十多只成功绝育。原本有60多只村狗,现在数目稳定在12只。”绝育后的狗有的送回村,若有幸遇到好人家愿意领养,则是最大的幸福。义工不时带村狗参加Home Dog Home在西贡举办的领养日,希望为牠们找一个家。
“试过有朋友领养后怀疑把狗安置在货仓里,因为疏忽照料而生病了,主人却退回来说那是遗传问题,自己没有能力处理。延误治疗导致这只狗如今右脚无法走动,正暂托在义工的家中。”血的教训令到梁秀媚立下规条:以后不管何人,领养荔枝窝村狗前都必须做家访,拒绝3分钟热度的主人。
村民起初怕绝育后影响了村狗的工作能力,变得不够凶恶,无法看门口,狗只被领养了也流失了劳动力。“有时叔婆会半开玩笑说,现在村里的狗都变宠物狗了,总是懒洋洋地晒太阳。但其实牠们还是很认真工作的,晚上有野猪来田边偷食番薯,牠们会凶狠地吼叫,驱赶野猪。绝育对狗群生态最基本的保护,而村中未必有足够的资源把每只狗都照顾周全,若遇到主人愿意领养,是对牠们最好的安排。”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