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抗拒细佬出柜 大肚家姐邀到Pink Dot走入同志世界

撰文: 陈铭智
出版:更新:

爱是甚么?阿瑾与阿熙这对八十后中产夫妻,每年皆会参加推动性别多元共融的“Pink Dot”(一点粉红嘉年华),女儿从当年在阿瑾的胎中陪伴他们野餐,直到现在两岁大。“Pink Dot”不单单是穿着粉红色T-shirt的家庭乐,更是一个机会,让阿瑾试图拉近两代人的性别意识差异。
阿瑾有个孪生弟弟,读书成绩很好,又是家里的唯一儿子,父母皆投放心机和希望,望子成龙。“大学一年级时,他向我出柜。男校的环境我不清楚,不过后来我读男校的老公向我提起,男校的恐同情绪很强烈,笑人‘基佬’,相信弟弟他压抑了许多年。”

披著粉红色毛毡的梁枫,不正是阿熙和阿瑾的“一点粉红”?(黄宝莹摄)

细佬喜欢男人   是教育出了错?

弟弟出柜,无疑是家庭一大冲击,阿瑾的父母起初难以接受,“很记得小时候看到张国荣唱《大热》,扮相妩媚,母亲便说他是‘乸型’,我们家庭在性别上颇保守。”随时间过去,两老虽不再多说什么,却总有一份罪疚,认为儿子是同性恋,源于自己教育出错。

后来参加Pink Dot,阿瑾与阿熙尝试邀请两家父母,看看同性恋的世界,“女儿的出生是契机,去年她的生日恰巧与Pink Dot同日,我们便乘机约他们一起到场野餐,凑孙。”阿瑾说,两老去完嘉年华后,虽未有就同志议题表示甚么,但是能够让上一代走入同性恋的世界,或许是好开始。

阿瑾坦言,成长年代的感情经历,令她明白爱无须分“直”和“挛”。(黄宝莹摄)

青春期邂逅双性恋男生  

阿瑾和阿熙自言经常去游行,“咩游行都会去”。记者到他们在显径的家登门拜访时,见到贴在墙上的反核、七一、占中的贴纸,又有一张详细讲解中共党国体制的漫画,阿瑾所言非虚。

性别疑惑几时进入她的世界?蓄短发的阿瑾抱膝坐在沙发上,说她以前读女校,于“斋校”成长,同性之间常有懵懂的爱情,“女校有不少运动型女生,很受欢迎,我从小到大都较‘男仔头’,试过收到情信。中二、中三后,我发现会有女生相爱,明知道是社会的禁忌,但我没有太大反感,因为我印象中,有段时期我也懵慬地喜欢某个女生。”

在女校成长,她笑说当年对男生毫无认识,唯有一次较特别的经历:“曾经结识了外校的男生,他当时有表示过想和我一起,后来却说自己喜欢上另一个男生。我才知道,原来女同性恋以外,也有双性恋。”所以在阿谨的成长年代,对爱情与性别的疑惑,令她明白爱就是爱,何必要分作“直”或者“挛”?

阿熙说,Pink Dot可以使主流家庭了解同性恋的世界。(黄宝莹摄)

同志游行与Pink Dot有什么不同?

阿熙和阿瑾大学时代相识、拍拖多年成婚,阿瑾笑言在教会角度,他们绝对是模范夫妻。然而,两人大学时接触了不少议题与论述,包括同性恋,“我们10年前就去过同志游行,当时才几百人。”

阿熙就记起同志游行中的一些场面,“会见到男人只穿内裤,或把内裤套上头,初时确实避不开猎奇的心态,侧目而视,但了解过同志的文化与生活后,就多了分理解。”他觉得近年社会确实多了讨论性别平权的空间,但根本仍旧难以撼动,“身边好多朋友,仍是口讲一套支持自由,做就另一套,言行上歧视同性恋。”

“Pink Dot”举办两年,以嘉年华形式筹办,获不少商业机构赞助,曾有声音批评活动使同志主流化,变相压抑了部份同志真实的生活。阿瑾和阿熙认为,那是取向有所不同的问题,“它是推广同志平权的嘉年华,确实会见到较多外国人参与,观感颇为高档;但好处是它欢迎同志和主流大众参与,如果社会上更多家庭了解同志,学会接纳,相信更能改变社会。”


为什么家庭会更能推动改变?阿瑾这样说,“一个家庭若抗拒自己的儿女有不一样的性取向,甚至用暴力的方法解决,那只会是代代延续的伤痕。”

两人的女儿梁枫今年两岁大,他们希望梁枫不必像上一代人般,囿于性别二元的眼光。(黄宝莹摄)
除了梁枫外,这家人还有一只名叫“梁爽”的狗仔。
八十后夫妇阿熙和阿瑾相信,家庭应当成为更能接纳不同性倾向的地方。(黄宝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