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保育】全港唯一无后巷唐楼“背靠背”墙 古咨会现重新评级

撰文: 陈颖然
出版:更新:

1903年后,香港政府立例规定,建屋必须留后巷。中环阁麟街尚存一个没有后巷的唐楼砖墙,古咨会于三月因构件不完整而决定不予评级,后因民间团体及委员的新加文件,今月通过决定为砖墙重新评级。

昨日(9月8日),古物咨询委员会投票通过,决定为中环阁麟街砖石构件重新评级。中西区关注组、城西关注组及公民党候任立法会议员陈淑庄等到场请愿,希望日后能够展开公众咨询,并原址保育阁麟街遗迹。香港历史学家高添强说,不能重蹈衙前围村的覆辙,因建筑物外表不佳而放弃保育。

阁麟街“背靠背”唐楼群的遗迹逾130年历史,为全港独有。(谭贵鸿摄)

建于十九世纪末 见证开埠早期生活

阁麟街遗迹属十栋“背靠背”唐楼群的构件,以广东青砖(1889年后不允许建屋的物料)建成。当年建筑为了用尽空间,十栋楼房互相紧靠。当时,这般密集的建筑导致本港出现严重瘟疫,以致后来1903年,港府立例禁止兴建没有后巷的房子。关注组针对古民房遗址深入研究,确定楼房为1878年火灾之后建成,建筑年份可回溯至1879年,只符合本港第一代建筑法。这幅硕果仅存的青砖墙至今有逾130年历史,不只展现19世纪华人生活面貌,更见证香港建筑法的演变。

遗迹是十栋楼房共用的墙壁,即Common Wall,见证19世纪华人生活及香港建筑史。(中西区关注组及城西关注组)
我们不想要重回衙前围村那般,历史最久远的市区最后一条围村,90年代两次评级都因为它的外表不佳而被放弃……我们是否应该跨上一步,不止看外表?
香港历史学家高添强

香港历史学家高添强说:“香港保育最大问题是只看外表,好像较漂亮、完整的建筑会被评级,但我们很少去看它的历史意义。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富有很重大的历史意义。我们不想要重回衙前围村那般,历史最久远的市区最后一条围村,90年代两次评级都因为它的外表不佳而被放弃……我们是否应该跨上一步,不止看外表?历史和建筑该是同等重要,我觉得过往保育是很大的缺失。”

前历史博物馆总馆长:应原址保留

会上,香港历史博物馆前总馆长丁新豹博士对古迹办及民间关注组的研究之深入而惊讶,并支持原址保留遗迹:一来,砖墙能展示1903年港府就鼠疫改变条例之前,楼房背靠背的情况;其次,遗址本身能够反映香港历史。

“(遗址)本身已经好重要,它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来,这个颇为罕见。而且传承的并非籍籍无名的人,所以反映很多历史,比如1870年代之前,华人渐渐从上环向中环靠拢,从这里看到很多有趣的历史……希望市建局将来建成的公共空间能够介绍整段历史,我相信香港人会很有兴趣。”另外,亦有委员担忧遗迹的结构安全问题,认为保育需以安全为先。最后在两名委员反对及无人弃权下,通过决定,将重新为青砖墙评级。

关注组亦建议当局加建上盖保护遗迹。(中西区关注组及城西关注组)

建议参考PMQ 关注组:重新评级只是开始

古咨会曾于三月因砖墙遗迹不完整而不予评级,关注组递交文件,并与相关部门会面。今月,古咨会终通过为砖墙重新评级,中西区关注组发言人罗雅宁回应:“今次只是一个开始。”针对市建局提出拆卸砖墙重建、改建大型公共空间的保育方案,关注组将会研究其他可行建议。现时,关注组建议当局参考PMQ元创坊的做法,要求原址(in-situ)保留遗迹,并加建展馆,让公众认识早期香港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