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难】得奖设计师谈最理想厕所:有阳光、通风、人性化
公厕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源于最早获奖的维多利亚公园兴发街公厕。那是市政局管理的年代,很多公厕条件不理想,被人诟病,市政局于是搞一个公厕比赛,获奖的兴发街公厕此后几乎成为公厕设计的一个原型。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郑炳鸿当年有份参与设计,他说那时主要考虑三大原则,一是自然采光、通风;二是成为一个容易参考的标准建筑物,包括洗手盆、厕格的材料、平面布局,在不同地形上也可应用;三是进出容易的人性化设计,例如独立一座建筑物,让伤残人士也可使用,男女厕外有个花园仔,可以等待对方。
厕所设计有何巧思?
Everything is about design. 香港建筑学会会长吴永顺说,厕所的洗手盆和吹风机的位置也大有学问。“很多人洗完手,去吹干或拿纸抹,滴滴滴,滴到地下都是水,或甩甩手就走了,地下容易污糟湿漉。”现在商场厕所设计,都是洗完手连身也不用转,伸手直接拿到纸巾,同一个位置藏了垃圾桶可以丢纸巾。“这些都是现代人构思公共厕所的心思。”
公厕设计通常有实用考虑。“商场的男厕会用尿兜,但公厕会用尿槽,因为容易用水喉一冲就干净,公厕很少用比较复杂的设计。”
商场厕所设计更加需要多些金钱考虑。商场厕所较少位于地面,通常放置于楼梯转角位。吴永顺指,地面人流多,最多人行的地方舖租贵,厕所一定会在人流少的地方。近年的商场有另一种思维,同样以钱为本,不过厕所更宽敞,门口有些地方给男人等女人,甚至有些厕格设屏幕看电视。
吴永顺说,建筑设计不只是功能化地用得就算,而是考虑用这些设施和空间时方不方便、人的体验和感官,以至考虑整个城市的文明形象。
1990年代初郑炳鸿与其他拍挡兴建维园公厕时,造价400余万元,当时也有反对声音称之为“豪华公厕”。郑解释用的材料比较贵,但“太重料”,厕格里的烫磁板因渗水而生锈,后来换了铝板。
其他方面的设计持续被采用,例如厕所内的走廊位置用了玻璃天窗,让阳光洒进来,厕格整排上不封顶,下不封底,以此做到通风而又确保私隐。地板砖缝也尽量无缝,免得细菌滋生于缝间。
公共设施与社区可否有互动?
一个公厕不只是让人“方便”,郑炳鸿如此相信。公厕由外判公司清洁,价高者得,这种原则没有错,不过“凡是公共设施使用的是公共资源,包括兴建费用、地方,应该是回馈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很抽象,方便去厕所是一种,但不应该这样简单,是否可以衍生多一样社会价值?”
例如,落手落脚做清洁的究竟是谁?住在天水围的姐姐,去清洁山顶的厕所未必很有意义。若能在本区工作,既发展社区经济,也促进邻里关系。
郑炳鸿眼中每个地方各有特色。一栋公共设施的建筑可以呈现地方特色和连结,以致与生活结合,但这步需要早在设计时已构思好。他举例说,如何令一个公厕成为街坊聚脚点、景点,甚至与等巴士这种日常生活结合。他说现时以合约制度将每个公厕与清洁工分开管理,虽然管理起来简单,但对城市发展却未必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