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大同 不分高下
“我最喜欢跳绳及行山。交叉绳动作好难,要试好多次;行山又可以跑楼梯,我钟意看风景及小动物。”黄梓峰性格好动,就读小学一年级。自从学校参与了赛马会“家校童喜动”计划后,安排更多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多走动,梓峰会在校内玩小游戏,又参加亲子活动如竞技游戏。
梓峰妈妈知道运动的好处,故让儿子参与各类型的运动,发掘兴趣,假期亦爱母子一同行山。她说:“自做运动后,儿子的体质得以改善,感冒、鼻敏感、风癞等出现情况减少了,亦变得更独立自律,懂得正面思考。”她表示与梓峰一同做运动,让他们有更多时间相处。
运动既能强身健体,亦有助改善家庭关系及推广社会共融,因此香港赛马会多年来支持各类型体育项目,涵盖休闲及竞赛运动;精英运动员及普罗大众,并致力为不同年龄、阶层或能力人士提供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赛马会“家校童喜动”计划正是支持本地体育发展的一个重点项目。
计划自2017年9月在本港35所小学推行,为期五年,旨在鼓励学校推动运动风气,例如建议学校在早会前开放篮球场及乒乓球桌;小息时,让学生在跑道上“放电”等,令学生有更多机会使用运动设施;计划亦为参与学校提供简单有趣的运动器具,鼓励同学多运动。
计划同时教授学童13种基础动作技能,支援及提升他们的运动质量。自动化基础动作评估仪,就学童的每个基础动作技能,进行评估并提出改善方法。
家庭的支持对儿童参与运动很重要,计划团队举办一系列课外体育相关的亲子活动,如“童喜动联校亲子同乐日”,让家长及子女一起享受运动的乐趣。
此外,赛马会“家校童喜动”计划下的每位学校员工、学童及其一位家长都会获发运动手带,全天候记录运动情况,包括步数和运动时间,配合简单易用的应用程式,更能得知卡路里燃烧量及身体质量指数。手带除可帮助参加者订下运动目标,所得的大数据亦有助评估计划成效。
创意体育项目 鼓励全民“动”起来
马会致力为社会上资源较缺乏或动力较少的一群提供机会,把体育活动融入他们日常生活中,并养成习惯。透过支持不同项目,马会让长者及弱势社群享受好玩、易掌握和方便的运动。例如马会支持“年轻长者”成为运动大使,然后向身边人推广健体运动,更将韵律、音乐和表演艺术融入运动当中,以轻松的方式带起长者对运动的兴趣。
在马会捐助下,视障人士可得到专业培训,成为长跑健儿、保龄球运动员、高球手和双人单车手。为增加少数族裔接触运动的机会,马会支持项目透过虚拟实境游戏,让参加者体验运动,包括板球、曲棍球、躲避球等的乐趣,并借以扩阔社交圏子及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推广足球 全城起动
足球是香港人热爱的运动之一,马会同样积极推动,一直支持本地足球发展,更鼓励青少年及女性参与。马会于2015年推出“赛马会香港足球总会五年足球发展计划”,包括为青年人、球员及本地教练提供一系列系统化训练及竞赛机会。又自2012年开始与曼联合作,推出多个不同主题及内容的项目,务求启迪年轻一代的体能、社交和心智发展。
马会亦致力普及化多项运动,赛马会滘西洲公众高尔夫球场于1995年开幕,为不同年龄和不同能力人士,以及特殊奥运高球队提供训练,令高尔夫球运动普及化,体现伤健共融。另外,马会从70年代开始成立公众骑术学校,至今每年为逾八万人次提供骑术及马匹护理等课程。在2008年,除支持香港协办北京奥运马术比赛,令马术运动在本地日渐普及外,亦于同年分别成立马会马术队及青少年马术队,培育本地精英骑手,队员在多项国际比赛中赢得奖牌。
不论做甚么运动,只要持之以恒,都有益身心。自从参与了赛马会“家校童喜动”计划,梓峰会趁小息与同学玩呼拉圈、拍子绳及跳飞机。梓峰母亲亦感到儿子变得更活跃及敏捷。事实上,不是所有运动也需要很多技巧和资源的配合;运动可以是好玩、刺激。马会将继续透过支持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鼓励任何年纪、背景或能力的人士一同参与,将运动变成恒常的生活习惯,并推广社会共融。
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位列全球十大慈善捐助机构,善用多方协作和创新思维,回应社会上的不同需要,建设更美好香港。近年马会致力推动四大策略范畴的发展,包括“青年”、“长者”、“体育”和“艺术、文化及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