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精彩下半场
“之前我试过量度到血糖异常偏高,后来想起刚刚食完鱼柳包。护士告诉我鱼柳包的酱汁会导致血糖高。”79岁的余秀焕自从参加了“赛马会‘e 健乐’电子健康管理计划”后,慢慢地学懂管理自己的健康,亦比以前更注重饮食习惯。
保持健康的重要
透过鼓励老友记主动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有助他们及早预防及管理自己的身体问题,增加有效治疗的机会。而拥有身心健康的长者,可积极在社会上继续发挥所长。
“赛马会‘e 健乐’电子健康管理计划”正正针对长者这方面的需要,为好似余婆婆的长者提供预防性为主的健康支援服务。透过在长者中心建立电子健康站,让长者定期量度自己的健康指数,包括血压和血糖,以及透过由护士、保健员及社工组成的跨专业团队跟进,鼓励他们了解和管理自己的健康风险。
事实上,这只是香港赛马会应对人口老化所带来的挑战的其中一个项目。马会一直与政府、学术界及社区人士携手合作,为香港建构一个长者和年龄友善的城市,让长者活出精彩的晚晴生活。
发展“长者及年龄友善”城市
拥有健康体魄的长者,可以四处游走活动,并继续积极参与及贡献社会;而为高龄化的社区建构一个共融和畅通易达的环境亦变得十分重要。
有见及此,马会主导推行“赛马会龄活城市计划”,透过与政府、区议会、学术界及非政府组织携手合作,鼓励全港18区积极改善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长者及年龄友善”城市的八个范畴,包括室外空间和建筑、交通、房屋、社会参与、尊重和社会包容、公民参与和就业、信息交流及社区与健康服务。
另一方面,计划亦鼓励商界和公营机构推行“年龄友善”措施。参与“全城‧长者友善计划”的机构在推行“年龄友善”措施,或推出针对长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后,会获颁授“全城.长者友善”七个不同组别的证书及标志。
鼓励跨代共融
“龄活城市”的另一重要元素是世代之间的互相尊重,重视不同世代的优势和技能,而不是彼此的差异。
20岁的麦朗澄早前参加了马会捐助的跨代共融活动,负责为102岁的崔祥撰写人生故事。朗澄起初不知道崔伯伯右耳听力不好,选了一个较嘈吵的地方进行第一次访谈,过程并不顺利。然而,与崔伯伯相处除了让朗澄领略到多加照顾长者需要的地方,亦令她上了宝贵的一课,启迪了她变得更有毅力。
她说:“伯伯教懂我一个道理,把一个硬币放在眼前,它会显得很大;要是把它放远了,它其实是微不足道。人生总会遇到难关,当下面对挑战时,也许你会感到事情无比巨大,但克服过后,你会变得更强,并发现挑战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体验。”
支援心灵健康
随著年纪增长,精神健康的问题亦随之而来,如慢性疾病、缺乏生存意义、痛失配偶或朋友后产生的孤独感,都有可能导致抑郁。
要有效处理精神健康的问题,需要专门培训,马会拨款推行的“赛马会乐龄同行计划”,透过引入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的专门知识,协助长者中心预防和处理长者抑郁的问题。
此外,计划亦会在社区招募长者担任“乐龄之友”,他们在接受相关培训后,于社区协助辨识及支援有需要的长者,发挥邻里守望相助的精神。
协助渡过艰难时间
为让长者能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得到适切的照顾,马会透过“赛马会安宁颂”计划,与社区组织合作提供有关支援。
计划为患有末期病的长者提供在家或安老院舍临终护理的支援,亦为照顾者及安老院舍职员提供专业的培训,好让晚期病患长者明白他们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入侵性治疗以延长他们的生命。
计划的第一阶段已培训超过10,000名医护、社工和前线专业人士及同工,服务了36间老人院和照顾了超过770位在家宁养的长者。更重要的是,受惠病人的生活质素都能够得到改善,服务亦能纾缓他们与家属面对晚期病患时遇到的情绪困扰。
此外,计划亦有效减轻公营医疗系统的负担。平均而言,安老院舍的长者,在病故之前的三个月,整体住院日数减少约13天;而选择在病逝前六个月留在家中护理的患者,住院日数亦平均减少约5天。
展望未来
在未来的日子,香港的人口老化情况会不断持续,而愈来愈多长者将具备较高的学历、更长的寿命,并对长者服务有不同期望。
因此,我们需专注在社会里建构一个更能应对他们所需的环境。马会将继续致力支援长者,确保支持的社区服务能为这群新世代的长者提供积极晚年的机会,并照顾他们的需要。
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位列全球十大慈善捐助机构,善用多方协作和创新思维,回应社会上的不同需要,建设更美好香港。近年致力推动四大慈善策略范畴的发展,包括“青年”、“长者”、“体育”和“艺术、文化及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