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板工艺】大底相机印报师傅: 历史淘汰是必然

撰文: 陈颖然
出版:更新:

今时今日,出版书刊可单纯利用电脑及印刷机编辑印刷;但昔日出版报纸,原来需要先利用大型菲林相机,把内容拍下,再经不同工序,才可以不断重印出售。制版师傅张先生自1980年代入行,习得传统制版工艺,当中还包括较少见的阴版方式。
张先生戴着幼框眼镜,笑得和和气气,又带几分内敛。“叫我阿张便行。”阿张今年53岁,在1985年独自从福建来港。“那个年代,香港人工高啊。初时来到香港,没有身分证的时候,我在制衣厂工作,大概一日赚60元,连加班费差不多100元一日,当时兑换人民币大约30多元。在乡下教书一个月才赚30多元。”人生路不熟,加上亲戚朋友皆从事制版,因此后来他便顺道入行,在《文汇报》的制版房工作,一做便是30多年。
摄影:林振东

阿张仔细地介绍各机器的用途。

印刷业兴旺 制版一度吃香

197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教育水平提高,传播事业(尤其是报业)兴旺。虽然1980年代开始进入稳定期,但当时本港仍有97份报章,当中每日出版的中文报章有63份。阿张说:“我入行的时候印刷业最兴旺。制版的工资很高,也是很好的行业。”

7月中旬,《港人日报》报馆搬迁。由于置在原址的“大底相机”及一系列专业工具在市面罕见,报馆主人不忍将其废弃,积极呼吁有心人接收;也有摄影师向阿张取经,拍下短片记录昔日报馆的印刷过程,以保留珍贵的历史文化,更引起市民注意。

《港人日报》为少数利用菲林负片制作报纸的报馆,阿张亦曾在这里帮忙。报馆采用工业级20x24吋金属单轨相机,晒版用相机与普通单轨相机不同的是,相机前方设有专门放版的位置,轨道亦较长。阿张表示,报馆选用的是最旧、最早期的“横机”,即稿件要垂直置于镜头前方,须占用较多空间。在1980年代中期,“横机”已经逐渐被“立机”所取代。

“立机”就像扫描投影机,镜头置于稿件之上,善用高度的空间,当时很多报馆已经转用“立机”。阿张说:“因为香港的地方很小、很值钱,‘立机’可以省下很多时间和空间。”

报馆采用早期的“横机”,占用空间较多。

印刷报纸大多使用阳版,因为其工序较为简单,但缺点是容易损耗,印制10万份左右便会耗损;而阴版则可以印刷20万至30万份报纸,惟程序较为复杂——阿张首先从同事手上收集已排版的报纸内容,在胶片上用暗红色胶纸遮盖不欲曝光的地方,然后把整叠胶片一同打孔,以固定位置,才可以放到相机前方,开始拍摄内容。相机的后方就是黑房,可以直接更替和冲晒菲林。将菲林曝光后,便可放入自动冲晒菲林的机器。利用“晒版机”,把菲林的图像转印成印刷用的锌版,再以“冲版机”洗去化学物,并涂上一层水溶性透明胶水,防止氧化和脏污,最后才转交印刷部洗去胶水和上墨,继续余下的工序。

阿张逐一详细讲解每个步骤,却未失半分耐性,或许与数十年的工作习惯有关。“早期制版还要合成图片,如果做世界地图,每一部分也要不同颜色,好麻烦,所以要很仔细。手工作业不会很辛苦,只是很赶,每件事都要赶上速度,还要很认真、很细致。不然便会很容易出错,一不小心便会出错。”

制报工序繁复,师傅须细心工作,避免出错。
制报师傅通常调整好机器的数值,缩短工序所花的时间。
四盏射灯的作用如相机的闪光灯,置于胶片之前。

日夜颠倒 难忘1997年加班

制版师傅的生活日夜颠倒,深夜工作,白天补眠。“早期做晒版部,一般都是工作5、6小时,有些人工作4小时……后来才规定8小时上班。最初上班是(晚上)11时半,后来改成10时半,逐渐逐渐提前。”阿张说:“上班时间要准时,放工时间没准时。总之要做完所有工作,有时候做到早上8、9时才放你走。”

制版工夫日复日,年复年的重复不断,阿张一次最深刻的工作体验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我很记得97的时候,解放军入城,等解放军进来,等记者拍到照片,等新闻稿出来,印刷出来之后,我才可以走。”

白天除了回家休息以外,兼职是当时行内人所皆知的秘密。而阿张也不例外,他亦曾到五金舖当售货员。“当时我们的部门有十余人,当中有6、7人外面有另一份工作。”由于阿张的妻子也会出外工作,他们的孩子有时会交托亲戚帮忙照顾,有时由他独自在家照顾孩子,因此他与儿女的关系更为亲密。

谈及子女的孩提趣事,阿张又笑得眼瞇瞇:“说起来也觉得好笑,以前孩子读幼稚园的时候,儿子从来不叫妈妈,而是爸爸、爸爸的喊。”

既然曾在印刷马报的报馆帮忙,阿张平日喜欢赌马吗?他急忙摇摇手,“无无无,我从来都没有买过一次马。”接着又带有几分神气地说:“不过我赢过一次。”原来是当时一名报馆同事邀他一起买马所赢得的。月薪千元,阿张赌了百元,最后大胜,与同事平分5,000多元。阿张忆述起来,还是说得津津有味。

如今,儿女已然长大,阿张亦于数年前退休。“现在工序轻松了,所以我便失业了,已经失业几年了。好简单、好现实。在17、18年前,做我们这一行的,已经知道会被淘汰,已有失业的心理准备。”

阿张认为时代变迁,淘汰旧物亦是自然。
没有舍不得的,不会不舍得那些机器。没有什么感觉,这些是必然的。科技不断先进,淘汰这些东西是必然的。
阿张

世上怎么没有后悔药?

在家乡的时候,阿张曾是一名教师,主要教授初中数学和中文。由昔日的“人之患”变成一个手工作业者,阿张可曾想过换个工作?“当时我一直没有想过转工,实际上有两次机会可以转工。”阿张淡淡说起往事,一次是转职广告科,阿张自言太老实,不能胜任;一次是转职当校对,却教他难以忘怀。“在报馆工作约两年,人事部有找我谈过,找我去做校对,实际我都很想做校对。但……介绍我入行的人便会很为难啊!当时多么艰难让我去学师。一般来说,制版要3年才可以满师,因为我勤力,加上主管对我好,两年便让我满师,让我当师傅……所以我没有转职。”阿张走在人生的路,想的不只是自己的将来,还有别人的情义,只好让当年的梦想慢慢沉在心底。“我从小都喜欢文字工作,也喜欢教书。没有转职当然后悔,但没有后悔药可以吃了。”

随着传统印刷方式日渐式微,旧式专业机械亦买少见少。遇到仪器故障,维修保养亦不容易。报馆主人更曾试过寻找美国的退休工程师,只为询问该机器需要更换什么零件。

懂得使用那些机械的人只会愈来愈少,阿张可有想过把技术传承下去?他答得斩钉截铁,“呢啲无得谂,历史淘汰是必然的。传给别人都没有用,谁还会入行做这些事情呢?”阿张亦言网上新闻已是新兴的大趋势,现在他亦已习惯在网上阅读新闻。

如今,“大底相机”和它的同伴已交由香港科学馆接收,印刷机械则运往澳门,继续肩负印报的责任。“没有舍不得的,不会舍不得那些机器。没有什么感觉,这些是必然的。科技不断进步,淘汰这些东西是必然的。”在时代巨轮的转动下,淘汰旧物的无可避免,一代制版师傅说得淡然,却隐隐带点唏嘘。

随着机械老化、故障或废弃,使用这些仪器的技术该如何继承?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