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节鬼故】火烧马棚历史几失传 逾600“人炭”葬大球场后山
“盂兰节气魄更壮,盂兰胜会心中不必惊慌!”
一年一度鬼门关大开,街边少不免烛光鬼魅摇曳,衣纸灰烬翻飞。半夜走在街头,一阵阴风吹过,忽尔想起大家总听过各种不知真假的鬼古:学校都是二战时的乱葬岗,上环的义庄附近总有一堆20世纪初被卖猪仔客死异乡的华人苦工灵魂,还在等待跟家人重遇,落叶归根。
区区有鬼古,故事来自每个社区衰败、阴暗的角落;若大胆的你经过,不妨停步细心聆听,或者会有“人”在你耳边细细声,同你深宵讲古。
一百年前跑马地马场大火 60年街坊竟然不知
位于铜锣湾扫杆埔的政府大球场,一直是香港重要的足球及榄球赛事场地,每有赛事,市民鱼贯进场。然而球迷兴奋的同时,似乎忘记大球场右边的山麓上有座“戊午马棚遇难中西士女公墓”,葬有600多名上世纪初在跑马地观看赛马时,遇上火灾而死的人,而且尸体多数残缺不全。
有传火灾后,曾有观众看见同一匹马上有两名骑师,冲过终点后只余一个;又有传当时骑师无端堕马,与冤魂作祟有关。
记者寻访期间,来到位于加路连山道59年开业的松记士多,记者提起“火烧马棚”,他们也只在电视机中听闻,“亚视刘志荣做个套《浴血太平山》有提过下,但详情我们也不清楚了。”王先生说。
连亚视永恒都执埋,难怪无人知道这段历史,但不要紧,记者同你讲!
走避不及 观众半小时遭烧成“人炭”
1854年,黄泥涌村大片农地被开辟为马场,3年后跑马地马场即告落成。当年的马场不像现时,可以一星期办两次赛马,而是一年一度举办“周年大赛”,一次过举行3至5日跑马赛事,吸引不少中外男女入场观看。
然而1918年2月26日,那天是周年大赛第3日比赛,一个看台棚架突然倒塌,当时马迷观看赛事,坐在楼高两层的葵棚上,而棚底是一列熟食档,用大油炉煮食,所以意外发生时,许多观众根本无从走避,活生生跌进油炉烧死,火烧葵棚,加上该日风势猛烈,大火一发不可收拾。
1953年12月底至1954年1月初,作者鳌洋客一连几期在《华侨日报》撰文,回忆“火烧马棚”。他指,当年马场有4,500名马迷入场,火灾发生时多人走避不及,半小时内已经被烧成“人炭”,身体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警察和消防员到场时只能著手收尸,尸体放在马场上让亲属认领,辨认不到的就运到山上一处荒废的咖啡园埋葬,运尸的那条山路,当时还没有名字,后来因东华东院落成而命名为东院道。
蜑家女人执金变执死人头
鳌洋客更提到,死难者遗下不少金银首饰,政府一共找到金鈪146只,金戒指255只,洁净局工人将肉碎收拾并且包好,运到鹅颈桥的码头,扔到海中。一个蜑家女人见状,捞起其中一包,以为有金执,岂料是一个死人头。
事后东华三院负责脤灾,与政府合力将咖啡园设置为公墓,1922年,亦即火灾发生4年之后,公墓落成,并建有“马棚先难友纪念碑”,以纪念死难者。直至半世纪之后,纪念碑及公墓于2010年获评定为一级历史建筑,政府去年更将其列为法定古迹,由东华三院管理。
社区变迁 鬼古失传
本地历史掌故学者周树佳说,骑师堕马等鬼故事皆发生于二次大战后,他向记者提起一则发生在火灾当日的诡异故事:“火灾当日,本来有一对爷孙到马场观赏赛马,两人乘坐电车,但到站后孙儿突然十分惊恐,说见到马场有好多烛光,坚持不肯下车,爷爷惟有与他折返,结果避过一劫。”
事隔多年,“火烧马棚”的历史与灵异传闻皆逝去,市民不复记忆,周树佳认为,这是社区变迁的必然结果。“一个地区之所以有鬼故事,与人最有关系,那一代熟悉大火事故的人离开了铜锣湾,没有人将故事口耳相传,而社区迎来新发展,房屋拆卸,居民迁出,社区就形同崩塌,于是没有甚么鬼故事能流传至今。”
“就正如现在年青人也不知道关德兴饰演过黄飞鸿,民间英雄会断代,鬼故事同样也会断代。”周树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