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尽中西区变幻时 “同舖主”看嘉图纸业的最后一天
26年历史的“嘉图纸业制品厂”昨天结业,留下大量各式用纸。大批市民响应呼吁免费领取剩余物资,避免大批纸张送往堆填区。嘉图位于中环鸭巴甸街的门市是后舖,前舖是“永祯祥画架”。永祯祥跟嘉图“共生”,见尽中上环印刷业兴衰。
结业当日,不时有客人寻路而至,穿过永祯祥画架店后,到嘉图纸品店内的纸架上寻找合适用纸。嘉图林少青师傅一时为客人提供意见,一时开动切纸机为纸张裁剪合适尺寸,十分忙碌。林师傅说,其实今天店内所余纸张已经不多,而且葵涌的李兆基中学向他订了大批用纸。
珍贵切纸机立即拆件
直到下午3时,林师傅的存货已经全数送出,剩下来的只有满室摆放纸张的铁架,和占去店内一半面积的巨型切纸机。林师傅看著切纸机好一会儿,才说出多年来陪伴在侧的谋生工具的下场──拆件,明日就送到火炭去,送给有需要的人。
永祯祥老板李耀汉提起这部切纸机,大赞它十分珍贵:“我都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同款的切纸机提供服务了。以前就算是大纸行,也专程把货送到这里,经林生之手切纸,才拿回去送货。”
前舖“永祯祥画架”,做画架、相架等装裱工作,已经营业40多年。李耀汉夫妇看著纷至沓来的客人,又看著为结束营业而忙过不停的林少青师傅,谈到林师傅因为健康与生意问题,早于6月下旬便主动提出结业,只是一路不舍,心情复杂,清场一拖再拖。“我俩夫妇其实已经向业主提出,接手嘉图结业后的舖位,新租约在7月1日便生效,不过拖延至今。”李太说。“所以今日我有时会做丑人,挡一挡住想进来的客人,要不然林生越做越忙碌,根本就没有时间清场。”
两小店共生至式微
两年前,李耀汉的永祯祥画架与嘉图纸业合租现时的舖位,租金平分。两家人平日除了一起开店外,周末、日还会一起到茶楼饮早茶。
李耀汉夫妇在中上环一带营商40多年,由16岁做起,最初并非经营画架装裱生意。李耀汉指著招牌的红漆字“永祯祥”,解释意思是平安吉祥,是半世纪前制香卖香一类的金纸香舖常用的店名。后来李耀汉继承父亲生意,50年代起,中上环一带办公室商厦林立,印刷业兴盛,李耀汉遂改行做装裱生意,林师傅的纸品生意亦由是而生。
挨贵租转战中上环各地
四十多年来,李耀汉的店舖转战中上环各地:“还不是因为租金,六十年代租金才200元。”最初画架店在威灵顿街,与镛记酒家是邻居。八十年代香港经济腾飞,画架店租金一度从两万元暴增至七万元,李耀汉承受不住,且战且退搬迁到摆花街,一租便是十九年。
“安定下来后,业主又开始加租。”李耀汉来到一帧全家福前,相中人竟是港督彭定康,照片右下方还有签名。“卫奕信和彭定康都帮衬过。”李耀汉记得,当年来港工作的英国公务员总会手拿一张清单到画架店下订单,后来他知道那张清单是政府为初来港的公务员起居生活而设,说到这里,李耀汉满足地笑起来:“我都辉煌过的。”
小店外的大历史
李耀汉说,嘉图结业后腾空出来的舖位会用作摆放货物之用。小店结业近年不时成为网上话题,李耀汉笑说生意目前虽小,仍足够生活。他续说,这条街一带其实蕴藏不少历史,一时指著画架店对出的“中山楼”,提到当年孙中山与四大寇的轶事,一时提起带领中西区历史导赏团的丁新豹教授。李耀汉画架框住的,不只印刷业的半个世纪以来的风景变迁,还有中西区街头巷尾的大历史与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