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徴费试行】废胶樽变塑钢带增值九倍 港回收厂:再造有市场

撰文: 阮秀君
出版:更新:

环保署去年底发布数据,显示本港人均每日废物弃置量创26 年新高,回收率则跌至17 年最低。究竟政府全面实施垃圾征费时,能否有效带动回收率上升?
在本港,近年已有回收商引入技术,并且设立生产线,将废胶樽再造成工业用的塑钢带或打成颗粒出口,部份再造成品价值比原有回收物高逾九倍。有回收业商会指,回收率低下,业界无材料再造或转口,除立法征费,港府要加强源头分类的诱因及教育,提升回收量及其质素,才真正减废。

星期一至六,每日回收工场都会开动运输带将数以吨计的废塑胶分类再造。(阮秀君摄)

在元朗山下村,一间废胶再造工场每星期一至六不分日夜运作,每日可将40吨废弃胶熔化再造。原来在本港,废弃胶经过分类、打碎、清洗便可融化再造,加工成颗粒状的塑胶材料(工序俗称拉粒),部分塑胶或直接制成塑胶产品。

现时塑胶普遍分为七类,编为一至七号标签(详见配表一)。这工场处理属于一、二及五号塑胶。以产品作例子,一号便是平日即弃饮品胶樽樽身、二号则为饮品胶樽盖或洗洁精等胶樽、五号则为可放入微波炉食物盒。

+1

不同类型的废塑胶再造后,市场价值都不同。工场所属瀚康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其市场总监郭志远指出,一号废塑胶最后可制成工业用的塑钢带,因可抵达500公斤拉力,一般用作捆紥砖块等重物,单是内地华南地区每月消耗量逾3000吨,市场价每吨约8000元人民币(约9300元港元);至于二及五号废塑胶则制成颗粒塑胶料,市场价每吨约920美元(约7200港元),同样可出口至内地塑胶厂,按以约每吨1000港元废塑胶回收价计算,再造后物料增值7至9倍。

郭志远指,废塑胶再造后有价有市,因而公司投资引入多部自动分类机,以及设立相信为本港首条生产线将一号废弃胶,再造为塑钢带。(阮秀君摄)

想知道废塑胶在工场如何被分类再造,可点击以下图辑:

+21

每日工场都派人到全港约400条私人或公共屋邨,收集这些废塑胶,荃湾荃威花园便是其中一个收集点。该屋苑去年下半年曾进行垃圾征费试验计划,近日整理出屋苑垃圾及回收数据,结果显示16栋大厦逾3400户,每月回收约0.9吨废塑胶。

屋苑以同一回收桶收集一号及二号塑胶,另外三、四、五及七号以另一回收桶收集。郭志远指出,现时已有技术全自动分类,生产线可自动分辨不同类型的废塑胶,“一至七号放在一起都可以分到,而樽盖及招纸亦有工序可分类或清除”

在他眼中,最重要是回收到足够废塑胶。郭志远透露,其工场收回到的本地废塑胶量,只及一半货量,即约每日20吨废塑胶,不时需进口境外废塑胶。皆因本港虽有大量塑胶废料,但运至塑胶回收工场不多。他举例,其中一条回收率较理想的公共屋邨,九栋大厦每星期只能收集到二至三吨废塑胶。

荃湾荃威花园去年试行垃圾征费,增设多个回收桶,方便居民回收。(邓倩萤摄)

翻查最新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2017年每人每日平均弃置1.45 公斤垃圾,是自1991 年以来最高,但回收率仅32%,属17年来最低。2017年本港575 万吨都市固体废物,392万吨都是运往堆田区,只有183万吨被回收。塑胶属三大都市固体废物(详见表),占整体19.8%,但回收率更低于三成。每日弃于堆填区的塑胶为2,124吨,相反平均每日回收循环再造塑胶只有321.4吨,当中只有38吨是本地循环再造的塑胶,其余则出口海外作循环再造。

环保署数据显示,本港人均每日废物弃置量创26 年新高,回收率则跌至17 年最低。
+1

去年11月,政府终向立法会提交《2018年废物处置(都市固体废物收费)(修订)条例草案》,最快2020年底全港推行垃圾征费。同期,环保署跟房屋署合作于10个公共屋邨分两阶段作试行计划,首阶段涉及三条屋邨,相关居民上月起试用模拟指定垃圾袋。

郭志远说,业界亦难估算垃圾征费立法后,本港回收率会增加多少,望署方日后公布试行计划数据,同时牵头教育市民源头分类及回收。他续指,公司正物色土地,有意未来随立法后本港废塑胶回收量增加而扩充规模,处理更多数量以至种类的废塑胶,但仍观察评估回收率增幅。

土地方面,他说,现时工场占地30万呎,即使设立新工场所需面积亦相若,同时能装设足够电力及供水设施,且能短期内投产,“这工场完成规划申请都只需半年。”至于政府所设,位于屯门的环保园,郭志远则认为,申请门槛高,涉大量审批,随时两年后才能投产,且水电设施未必足以应付场需要,因而难于环保园设立工场。

当垃圾征费立法后,市民须购买指定垃圾袋弃置垃圾。(邓倩萤摄)

香港环保回收业总商会主席罗耀荃指出,本港约有400间回收商,不过大多都是转口或转售,只有少量回收商有能力加工处理。至于塑胶,因内地要求须“拉粒”才能进口,所以本港只有个别回收商可做到,因而十间有九间回收公司都不收塑胶,主力收集金属及废纸。

不论大小规模的回收商都依赖市民作源头分类。“若不分类,跟食品残渣混在一起,九成都往堆填区”罗耀荃认为,政府要“有奖有罚”,除了立法征费,亦需设奖励制度,若市民将废物分类送至回收站后,可以八达通储有积分,再兑换现金或征费后要购买的指定垃圾袋,制造回收诱因。

现时不少都市固体废物未有分类,直送堆坟区。(邓倩萤摄)

他又指,目前所定的征费金额太低,“只是每月付等同一餐饭的价钱,难以改变市民贪方便的习惯,不少人可能如常扔垃圾。”至于对回收商的援助,罗耀荃则表示,中小企需要技术及土地支援,对于环保园投资额太大及投资期太长,难以负担,“除非政府已建好厂房才引入回收商。”

环保署发言人表示,环保园一直以可负担的租金,为回收业界提供长期用地,并提供相关公用设施,署方亦与相关决策局及部门合作,寻找专供回收业界的短期租约用地,截至去年10月已租出有22幅占地共4.5公顷。其他一篮子支援回收业措施,包括透过回收基金留协助业界购买设备的金额、购买回收压缩车等。

发言人续指,署方正计划在东区、观塘及沙田作试点,推行为期两年的免费收集服务先导计划,向区内公私营住宅、学校、公营机构及环保署辖下的社区回收中心和“绿在区区”等提供免费收集非工商业废塑胶,包括废胶樽和其他类型废塑胶;日后亦参考该计划检讨结果及塑胶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划进展,考虑将免费收集非工商业废塑胶服务扩展至全港各区。

做好源头分类,回收物才能运至加工场,再造成其他有用物品。(邓倩萤摄)
回收业望港府立法同时亦加强教育、增加奖励计划以提升回收率,真正做到减废。(邓倩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