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发展商申强拍皇都戏院称或保留“精髓”——即系啲乜?

撰文: 来稿
出版:更新:

近日新世界申请强拍及重建北角皇都戏院所属地段,并声称“积极考量”保留戏院的精髓。
那何谓皇都戏院的精髓?
(编按:皇都戏院在北角屹立60多年,两年前被古咨会评定为一级历史建筑。上月22日新世界发展旗下公司,向土地审裁处申请强制拍卖“皇都戏院大厦”,戏院会否被拆卸、不拆卸又会如何保肓,再次引起民间讨论。)
撰文:民间智库博汇召集人 张量童

“拱桥式”屋顶当年突围而出 国际建筑组织指独一无二

单论建筑,皇都戏院已算是个出色的设计,戏院顶部状似“龙骨”的桁架,一见难忘。建筑师和工程师套用了筑桥的技术,巧妙地以“拱桥式”结构吊起建筑物的屋顶,戏院内没有柱子阻挡,造就了一个能容纳过千观众的表演场地。同时,外露的钢筋混凝土“龙骨”独具粗犷美,是整座建筑物的标志,令戏院成为雄据英皇道的地标。从炮台山地铁站出口往北角方向走的那段路就最能感受那份视觉震撼。

戏院建筑物以飞拱楼顶(flying buttress)最为人熟悉,即戏院上方的抛物线型支架,被国际保育组织 Docomomo International誉为世上独一无二的设计。不过香港曾就皇都戏院的历史评级引发一阵小风波。2016年3月,有民间保育组织要求古物咨询委员会将皇都戏院评为一级历史建筑物,最后只获古物古迹办事处建议评为三级,结果引来保育组织不满,直至2017年3月,古物咨询委员会经过重新评审后,才确认皇都戏院为一级历史建筑。(黄宝莹摄)

皇都戏院的前身璇宫戏院建于1952年,与翌年落成的前旺角麦花臣场馆同是一个无柱的室内大空间,但后者采用了当时一种名为‘shell roofing’(薄壳屋顶)的先进技术建造场馆顶部,并没有选择标奇立异,这可间接证明投资者决心要璇宫戏院于五十年代初竞争激烈的戏院市场中突围而出,而其“拱桥式”的屋顶设计也展现了建筑师和工程师的灵活变通与勇创精神。

皇都戏院的“龙骨”屋顶是这座一级历史建筑的最大“卖点”,关注现代主义建筑的国际组织Docomomo International更称誉这个 ‘out of the box’ 的设计为世上独一无二 。此外,戏院有点像飞船的外形和面向英皇道的几道立面(facade)上的简洁图案也属建筑物的精髓,绝对值得妥善保存和翻新。

新世界于2015年开始大规模收购皇都戏院大厦业权,直至2017年,地段近八成的业权已被收购,满足强拍条件,即50年或以上楼龄的楼宇,集齐八成或以上的业权,可获土地审裁处申请重新发展。(吴钟坤摄)

发展商搞保育 公众存疑可理解

新世界虽有保留皇都戏院的意向,但毕竟他们也是保育的初哥,而香港过去十多年也出现过极具争议性由发展商主导的保育项目,如前身是水警总部的1881 Heritage、旧湾仔街市和囍帖街等。所以公众对皇都戏院能否做到“真保育”存疑,不难理解。 

新世界现阶段未有皇都戏院所属地段的具体发展及保育计划,但已获邀为项目顾问的人士包括两位于2016年支持皇都戏院成为一级历史建筑的前古咨会成员何培斌教授和丁新豹博士,以及香港流行文化学者吴俊雄博士。这个集香港建筑、历史及娱乐发展专门知识的“星级阵容”更令人期盼皇都戏院的活化过程能保存及彰显建筑物的特色,与历史衔接,同时延续与社区及街坊的关系。

保育历史建筑并不等同怀旧,让它们原封不动也不一定是好事。好的历史建筑保育需要专业、适当的复修和保养、甚至合理的改动及加建。为旧建筑带来新生命就是要让大家可再使用,而不只是凝望一个老地方。毕竟发展商拥有庞大的资源而运作亦比政府灵活,要做到合乎国际水平的保育加发展设计,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条件。

那今次就看新世界能否兑现承诺,有品味地保育皇都戏院,令这个地方再受大众欢迎,打破保育和发展长期对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