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休憩用地难求 团体倡放宽用途:篮球场不只可以打篮球

撰文: 柯咏敏
出版:更新:

思汇政策研究所 (下称:思汇)日前 (24日) 发表有关市民使用休憩用地的报告,报告显示,约有八成五香港居民每月最少一次前往休憩用地,当中九成七受访的休憩用地使用者,会经常前往居所附近的休憩用地。调查亦发现,近半受访者希望在大部分休憩用地,能进行最少一项康文署禁止的活动。
现时《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的人均休憩空间标准仅有2平方米,远低于其他亚洲城市。思汇行政总裁张智媛称:“规划休憩用地不是数字游戏,政府应回应市民需要。”

(资料图片)

思汇于今年1月至2月,访问全港18区共3,604名市民(平均每区200人) ,了解他们对休憩用地质素的意见。调查发现,有97% 受访者的经常前往居所附近的休憩用地,另外有15%会前往工作场所或学校附近的休憩用地。

调查亦访问了居民对各区的休憩设施的满意度,湾仔及油尖旺受访居民对区内休憩用地质素满意度最低,沙田及南区的则为最高,当中南区受访居民享用海滨设施次数更冠绝全港,约一半人最少每月前往海滨一次。

此外,调查报告显示不同年龄群组喜欢不同类型的休憩用地,例如长者最常前往小型游乐场、公屋共邨休憩用地,而16至29岁年轻人则喜欢前往体育设施及购物商场。然而,思汇高级研究员黎文燕称,曾有参与聚焦小组(focus group)的年轻人反映,他们的经济能力有限,并不希望经常于商场聚会,反而希望区内能够有多些草地。

调查报告显示年青人希望区内能有多些草地供人休憩。(资料图片)

报告亦了解各年龄群最希望出现的三种休憩设施,16至49岁的受访者最希望区内有草地、综合单车及缓跑径、能坐下聊天的地方以及遮荫棚﹔而60岁以上的长者则希望增设遮荫棚。黎文燕建议,政府应回应市民需要,增加草地及扩建综合单车及缓跑径。“现时休憩地方的长椅设计不便市民交谈,希望政府能有些创新的设计。”

市区有不少“口袋公园”(pocket garden),但环境及设施的质素参差,思汇建议政府应尽快改善。(资料图片)

促善用1000公顷闲置土地

2002年,香港政府订立人均2平方米休憩空间标准,黎文燕指标准早已过时,现时市区人口每人平均有2.7至2.8平方米的休憩用地,但仍远低于其他亚洲城市如东京、首尔。黎文燕称:“现有约2,000公顷为休憩用地,政府的‘OZP’(分区计划大纲图)中,仍有1,116公顷的土地已划为休憩空间,但至今仍未发展成公园或单车径等休憩设施。我们估计若政府能善用这些土地的话,人均休憩用地面积可增加至3.9平方米。”

思汇行政总裁张智媛认为,现时的《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仅按休憩用地的大小及服务范围划分,并无考虑人口区内年龄分布以及对个别休憩用地类别的需求;《游乐场地规例》则严格限制市民在休憩用地的活动,例如放风筝、踏单车、溜狗等。黎文燕补充,仅有17% 的受访者每个月使用一次或以上使用康文署辖下的户外体育设施,较小型休憩处及公屋休憩用地的使用率为低,她建议政府管理场地设施时应具有弹性,不应局限单一场地用途。“现时篮球场只可以打篮球,但当场地空置的时候,是否可以让市民做其他活动呢? ”黎文燕说。

现时康文署豁下公园禁止溜狗,但有受访者希望能放宽限制。(资料图片)

受访市民盼康文署管理更具弹性

现时,康文署辖下的公园或其他休憩用地均会禁止各类型的活动,如骑单车、球类运动等。然而,是次调查发现,有48% 受访者希望在大部分休憩用地,能进行最少一项现时禁止的活动,当中有23% 希望遛狗。张智媛认为,政府可先设置试点,放宽活动的限制,例如在特定范围内鼓励市民玩飞碟,同时亦可按时段订立规则,允许市民在休憩用地内遛狗等。“我们希望政府设计休憩用地时,能够让社区参与讨论;因为这不是数字游戏,我们希望居民能够拥有高质素的休憩用地。政府应改善现时的设施,更便利居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