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经济创新记】纸箱与老人“重头来过”

撰文: 陈颖然
出版:更新:

繁忙的街道上,不难发现拾荒老人推着沉重的手推车,满车纸皮,举步为艰,走上一个个的斜坡,这是繁华的香港吗?伸手进入垃圾桶、翻开回收箱,寻觅纸品和铝罐,小心翼翼地在纸皮掺点水,试图从回收商手上争取一毛半角。长时间的拾荒,换来极低的回收价,生活依然苦困。废弃物除了再造,为长者赚取微薄的收入,还有其他价值吗?

社区企业“拾易纸长”以创新的想法,介入回收生态圈,期望改善目前的状况。

石塘咀一带不少长者在街上拾荒。(潘思颖摄)

为了方便店家使用,拾易纸长征收的纸箱有所规范,纸箱湿了不能用,亦不可与一般尺寸规范相差多于两吋。他们以收获较多的长者为例,如果一日捡拾100至200个纸箱,最后拾易纸长可以购入的纸箱约有10个。阿凯表示,“回收商收购纸皮的价值较低,每公斤约4角到5角。若果回收商懒得计算不同物料,就会统一以较低价钱购入。”假设拾荒者以10个纸箱卖得价钱20元,即相当于约50公斤废弃物。

 

虽然企业仍在发展阶段,但石塘咀的拾荒生态已悄悄产生变化,发展出他们称之为“蛇头系统”。六至七位拾荒者和清洁工人自发组成团队,在存放纸箱的地方,例如唐楼、后楼梯,集合纸箱,由“蛇头”联络拾易纸长交收纸货,不必即日低价售予回收商。阿凯指,拾荒者的关系各有不同,有的情同姊妹,有的互不相识,他们需要建立关系,取得信任。

货仓内存放统一尺寸的纸箱。(潘思颖摄)
林婆婆向我们展示她捡拾的物件。(潘思颖摄)

走在石塘咀街头,看见不少纸皮堡垒,都是长期拾荒者的据点。林婆婆则是一名散户,因膝患困扰,她经常坐在动物诊所门外,诊所职员亦不时把废弃纸箱留给她。纵使如此,林婆婆的捡拾量不多,有时更会被回收商拒绝,“佢话唔要啊,要我走。”她看看手推车上的收获,估计只能从回收商手上得到几角至一元。像林婆婆这样的拾荒者,似乎难以受益。阿凯表示,除了改善拾荒者的收入外,他们希望日后可以令拾荒者、社工及社区组织产生连系,甚至组织义工队,使拾荒者融入社区。

拾荒者昼夜不止地付出劳力,却是被压榨的最底层。拾易纸长的加入,会否改写回收业的生态?(潘思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