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三跑工程一旦落实 中华白海豚将受致命一击

撰文: 吴志茵
出版:更新:
中华白海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件一,该附件包括受灭绝威胁的物种。(陈焯辉摄)

香港西南面的大屿山水域处于珠江三角河口东面,属中华白海豚主要栖息地。白海豚会三五成群,或独自觅食,每隔几分钟会游出水面呼吸,游人专诚出海,觅其影踪,就是为了捕捉那一瞬间。白海豚在香港一直面对不同威胁,港珠澳大桥这几年来的工程,令大屿山东北及北面水质污染恶化,白海豚的数量已有下降迹象。加上政府锐意兴建机场三跑,未来白海豚的命运更是令人忧心。香港海豚保育学会会长洪家耀观察白海豚近廿载,面对目前的严峻情况,神色不禁凝重起来。“现在可说是我观察白海豚多年以来,情况最差的时候。”

香港海豚保肯学会会长洪家耀观察白海豚近廿载,形容现时是观察以来情况最差的时候。(陈焯辉摄)

《香港01》记者随香港海豚保育学会出海,从东涌出发,向大屿山西南水域进发,期望能一睹白海豚芳踪。洪家耀说现时白海豚多集中出现在大屿山西南水域。“过去白海豚经常出没于大屿山以北的沙洲及龙鼓洲海岸公园、大小磨刀洲以及机场以北一带水域。4至5年前,我仍可在东北面及大小磨刀洲一带水域见到不少白海豚,但现在却看不到了。”洪家耀指自从港珠澳大桥工程展开以来,白海豚在该水域的“使用量”(即海豚于该水域的出现次数)已持续减少,而在大屿山西南水域的使用量就有上升趋势,但整体平均数目正在不断下降,由2003年158条,减至2014年61条。

大屿山水域高速船往来频繁,数量不断上升,造成噪音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影响。(陈焯辉摄)

海上工程导致海豚的生境流失及破坏。自90年代填海兴建赤𫚭角机场开始,大屿山水域不断被基建及填海工程包围。到港珠澳大桥动工,眼见附近水质日渐变差,进一步危害海洋生物环境。洪家耀形容现时情况正是最关键一刻,“这是累积而成的,过去白海豚面对的威胁不但没有得到解决,一直持续,而且愈趋严重。”大桥连接粤港澳三地,香港口岸人工岛填海约150公顷,珠海及澳门口岸也要填海兴建人工岛,位置虽然不在香港水域范围内,但同样处于珠三角水域。“(污染)问题是会跨境的,人工岛填海带来的污染会影响香港水域水质。自人工岛填海工程开始后,这片海域的水质变得很差。种种威胁正逐步把白海豚推向悬崖,现在是处于边缘位置。”据环评报告指,机场三跑工程计划填海约650公顷,届时情况更是雪上加霜。洪家耀说,如果现在不奋力阻止机场兴建三跑工程,难保有一天,我们只能在教科书上看到白海豚的踪影。

白海豚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是良好水质,能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及足够食物。环境亦必须要宁静,因为海豚是依靠声音去沟通、去觅食,活动范围要广阔,让白海豚群体间可交流,这样对繁殖下一代很重要。洪家耀说,大屿山水域来往港澳高速船班次频繁,海天码头新航线开发,往来珠三角一带机场,令这带水域高速船数量不断上升,造成噪音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不只是城市,宁静于大海之中也成了奢侈品。

兴建中港珠澳大桥一望无际的桥墩。(陈焯辉摄)
搁浅的海豚尸体身上验出水银毒,,很大可能是源自发电厂于烧煤过程中,令水银毒释放于大气层,当下雨时毒素便会落在大海中。(陈焯辉摄)

这次出海除了是要追踪白海豚,行程还有另一个“景点”。随著航行路线往北移动,看到兴建中的港珠澳大桥,“特色”是一望无际的桥墩,延绵不断,无穷无尽,一直伸延至珠海。工程浩瀚,可见一斑。放眼望去,一个又一个桥墩直插海底,仿佛也隐隐地刺痛著心脏;心痛是除了因为视觉上辽阔的海岸线惨遭破坏,还有暗藏水中的环境污染物,悄悄地危害各种海洋生物。洪家耀说,香港水域搁浅的白海豚会被送去化验,比对重金属含量。结果发现白海豚体内含有水银毒,很大可能是源自发电厂于烧煤过程中,令水银毒释放于大气层,当下雨时毒素便会落在大海中。除此之外,白海豚体内亦验出含有残余农药DDT(滴滴涕)及防燃化学物质等有机污染物。“这些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令白海豚免疫系统受损,身体体质差,容易生病,甚至生癌,提高死亡率。生殖能力也会受影响,而毒素亦会由母体传给小海豚,令夭折率增高。”

港珠澳大桥所带来的破坏已是不能逆转,现在能够做的就是阻止情况变差。洪家耀表示目前会专心坚持这一仗,为白海豚继续悍卫家园。中华白海豚于1997年被选为回归吉祥物,可是如今政府却逐步剥削牠们的生存环境,把牠们逼入绝境,面临重大威胁。生境遭受破坏,白海豚一直没有喘息的机会。下一次出海还可以看到白海豚吗?